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研究
本文关键词: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观摩课作为一种一线教师司空见惯的教研形式,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应该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实践中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支持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并且,人们对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也尚待深入。 基于此,本论文主要运用反思性学习、社会认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资源,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围绕观摩课的概貌与发展轨迹;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功能及其成因;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框架与策略几大问题展开研究。 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观摩课产生于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大致经历了从展示取向到考评取向再到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发展脉络,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现实中运行的观摩课划分为:名师执教与普通教师执教、“借班上课”与原班教学、同课观摩与异课观摩、考评式与成长式、单轮淘汰式与循环成长式等,观摩课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有中介、情境、标靶等支持功能,但这些功能由于受到了教师自我身份认同不足、“产品加工逻辑”、与个体建构主义等束缚而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寻求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提出了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框架及一般性实践策略:目标导向、同伴互助、组织多元、隐显并重及意义建构等。
【关键词】:观摩课 教学反思 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7
- 一、选题缘由8-9
- (一) 观摩课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8
- (二) 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8-9
- (三) 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尚待深入9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9-15
- (一)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9-13
- (二) 观摩课研究现状13
- (三) 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研究现状13-14
- (四) 已有研究的反思14-15
- 三、本研究的基本框架15-17
- (一) 研究目标15
- (二) 研究内容15-16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
- (四) 研究思路16
- (五) 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观摩课的由来与演变17-26
- 一、观摩课的由来17-22
- (一) 观摩课为什么产生在中国17-19
- (二) 观摩课为什么产生在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19-21
- (三) 观摩课为什么在中国的80年代重新盛行21-22
- (四) 为什么中国的教师如此迷恋观摩课22
- 二、观摩课的演变22-26
- (一) 从展示取向走向考评取向的观摩课23-24
- (二) 从考评取向走向教师发展取向的观摩课24-26
- 第二章 观摩课的过程、类型及特点26-33
- 一、观摩课的要素与过程26-28
- (一) 观摩课的要素26-27
- (二) 观摩课的过程27-28
- 二、观摩课的类型及特点28-33
- (一) 名师执教型与普通教师执教型29
- (二) “借班上课”与原班教学29-30
- (三) 同课观摩与异课观摩30-31
- (四) 考评式观摩课与成长式观摩课31
- (五) 单轮淘汰式与循环成长式31-33
- 第三章 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功能及其成因33-42
- 一、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功能33-39
- (一)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33-36
- (二) 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支持功能36-39
- 二、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功能形成原因39-42
- (一) 替代性学习39-40
- (二) 反思性学习40-41
- (三) “副学习”与“附学习”41-42
- 第四章 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问题及其成因42-50
- 一、现状调查42
- (一) 调查目的42
- (二) 调查维度42
- (三) 调查方法42
- (四) 调查样本选择42
- 二、调查结果分析42-47
- 三、成因分析47-50
- (一) 教师自我专业身份认同的缺乏47-48
- (二) “产品加工”逻辑与技术化流程48
- (三) 个体建构理论的束缚48-50
- 第五章 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框架与策略50-61
- 一、运用观摩课进行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50-54
- (一) 社会认识论:认识具有社会性50-51
- (二) 知识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决定论51-52
- (三) 符号互动论:互动才能产生意义52-53
- (四)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情境中的观察学习53-54
- 二、运用观摩课进行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框架54-57
- (一) 目的:教师专业发展54-55
- (二) 动力:困难、困惑与惊奇55
- (三) 过程:识别—描述—比较—修正55-56
- (四) 条件:情境与态度56-57
- (五) 特性:循环往复57
- 三、运用观摩课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策略57-61
- (一) 目标导向策略57-58
- (二) 同伴互助策略58-59
- (三) 组织多元策略59
- (四) “隐”“显”并重策略59
- (五) 意义建构策略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68
- 后记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2 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记的认识[J];教育学报;2006年01期
3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申继亮;张彩云;;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 潘涌;;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23期
6 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年01期
7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8 杨彩霞;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行为教育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9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10 于海波;马云鹏;;论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t,
本文编号:480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8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