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及维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8:24

  本文关键词: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及维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契约 应届毕业大学生 问卷编制 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构成维度与具体内容,初步编制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契约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 方法通过以往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归纳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构成部分及各自维度。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及以往问卷条目的收集总结,编制出预试问卷进行小范围预测试,然后根据预测试结果对预试问卷进行修改形成问卷初稿。正式对样本一测试,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不符题目确定正式问卷,然后进行项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通过对样本二的测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合理性。 结果(1)正式问卷由组织责任与个体责任两部分构成,其中组织责任部分包含18个项目,个体责任部分包含17个项目。(2)由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契约组织责任与个体责任部分均包含三个因子,即现实责任、发展责任与理念责任,其中组织责任各因子共解释方差总变异43.39%,个体责任各因子共解释方差总变异53.25%。(3)组织责任部分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3,Cronbach'a系数为0.861,分半信度为0.792(p均0.01);个体责任部分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97,Cronbach'a系数为0.853;分半信度为0.774(p均0.01)。(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组织责任部分χ2/df的值1.79,RMSEA为0.058,RMR为0.062,GFI为0.90,AGFI为0.87,NFI为0.89,CFI为0.95;个体责任部分χ2/df的值2.48, RMSEA为0.078,RMR为0.057,GFI为0.88,AGFI为0.84,NFI为0.93,CFI为0.96。数据表明,施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较好。 结论本研究初步完成了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工作,通过研究表明,问卷的维度设想与最终结果符合,问卷的信、效度也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能够作为一个简单实用的测量工具,有效的利用于应届毕业大学生心理契约测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心理契约 应届毕业大学生 问卷编制 因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2
  • 1.1.1 理论背景10
  • 1.1.2 现实背景10-12
  • 1.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3.1 理论意义12
  • 1.3.2 现实意义12-13
  • 1.4 研究结构13-14
  • 1.5 概念界定14-15
  • 2 文献综述15-25
  • 2.1 心理契约的概念研究15-19
  • 2.1.1 国外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15-18
  • 2.1.2 国内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18-19
  • 2.2 心理契约的结构研究19-24
  • 2.3 测量工具的归纳与总结24-25
  • 3 大学生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理论构想与问卷设计25-36
  • 3.1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理论构想与编制流程25-27
  • 3.1.1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理论构想25-26
  • 3.1.2 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流程26-27
  • 3.2 心理契约预测问卷的形成27-33
  • 3.2.1 收集国内外的问卷资料27-28
  • 3.2.2 访谈研究28-32
  • 3.2.3 心理契约维度具体内容梳理32
  • 3.2.4 预测问卷的形成32-33
  • 3.3 心理契约问卷的预测试与题目筛选33-34
  • 3.4 问卷初稿构成34
  • 3.5 本章小结34-36
  • 4 问卷的测量及统计分析36-61
  • 4.1 问卷测量及统计分析流程36-38
  • 4.2 测量对象38
  • 4.3 测量工具38
  • 4.4 施测方法38
  • 4.5 统计方法38-40
  • 4.5.1 建立EXCEL数据库38
  • 4.5.2 运用SPSS15.0、LISREL8.70进行数据分析38-40
  • 4.6 测量结果40-56
  • 4.6.1 样本的基本信息40-41
  • 4.6.2 项目区分度41-43
  • 4.6.3 因素分析43-49
  • 4.6.4 信度检验49-50
  • 4.6.5 效度检验50-56
  • 4.7 讨论56-61
  • 4.7.1 问卷的结构57
  • 4.7.2 问卷的项目分析57-58
  • 4.7.3 问卷的信度分析58-59
  • 4.7.4 问卷的效度分析59-61
  • 5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结论61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61-62
  • 5.3 研究中的不足62
  • 5.4 研究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65-72
  • 个人简历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爱萍;;浅议现代大学生职前心理[J];成功(教育);2009年02期

2 魏萍,周爱保;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4 祖海芹,郄艳丽;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5年02期

5 尹耀;;大学生就业和学业的关系以及求职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1期

7 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2期

8 彭正龙,沈建华,朱晨海;心理契约: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9 刘红云;;α系数与测验的同质性[J];心理科学;2008年01期

10 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志刚;无边界组织下雇佣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9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49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2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