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软件对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支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9:21
本文关键词:社会性软件对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支持性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是未成年人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最快的时期;也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辨别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要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媒介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公民具备通过媒介获取信息、选择所需信息内容、评价解读信息内涵、参与融入媒介生活、创造和传播信息五个维度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特点,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需要循序渐进的对以上五个维度的能力进行培养。 目前,我国在实施小学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最主要原因归根于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匮乏、教学组织形式枯燥,具体表现在在备课阶段,缺乏可运用资源、备课难度大;在课堂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缺少必要的教学反思,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与绿色师生关系的建立;对终身学习而言,不利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形成等。 社会性软件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也将为当代小学生媒介素养教学的实施开启新的篇章。社会性软件的兴起能够很好的解决在小学媒介素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将社会性软件引入到小学媒介素养教学中,希望通过对社会性软件的合理运用,使我国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走出目前困境。同时也呼吁相关政府部门提高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度,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本研究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等进行了宏观阐述;第二章对媒介素养及社会性软件的相关概念加以说明并简要介绍了几种教学中常用的社会性软件;第三章对国内外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梳理;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对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目前小学媒介素养教学存在的困境进行调查分析,,最终阐明社会性软件是如何在课前、课上、课后等不同阶段支持小学媒介素养的教学;第五章运用个案研究法,以《榜样的力量》一节为例,采用多种社会性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为小学媒介素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希望在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实现社会性软件与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小学媒介素养 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前言9-11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9-10
- 1.2.1 研究问题9
- 1.2.2 研究方法9-10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1
- 1.3.1 研究目的10
- 1.3.2 研究意义10-11
- 2. 媒介素养与社会性软件概述11-18
- 2.1 媒介素养概述11-12
- 2.1.1 媒介素养的多种定义11-12
- 2.1.2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12
- 2.2 社会性软件相关概述12-18
- 2.2.1 社会性软件概念界定13
- 2.2.2 社会性软件的理论与技术13-14
- 2.2.3 社会性软件的分类14-15
- 2.2.4 教学中常用社会性软件简介15-18
- 3. 国内外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18-22
- 3.1 国内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18-20
- 3.1.1 中国大陆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18-19
- 3.1.2 香港、台湾地区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19-20
- 3.2 国外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22
- 3.2.1 英国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
- 3.2.2 美国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21
- 3.2.3 加拿大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1-22
- 4. 社会性软件与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相关性研究22-29
- 4.1 开展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必要性22
- 4.2 开展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困境22-23
- 4.3 社会性软件应用于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可行性调查23-26
- 4.3.1 小学生对媒体选择情况23-25
- 4.3.2 小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能力情况25
- 4.3.3 小学教师对社会性软件的认识25-26
- 4.4 社会性软件对于小学媒介素养教学的支持途径探究26-29
- 4.4.1 课前准备阶段26
- 4.4.2 课堂实施阶段26-27
- 4.4.3 课后交流反思阶段27-28
- 4.4.4 学习者终身学习阶段28-29
- 5.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小学媒介素养课程设计29-35
- 5.1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小学媒介素养课程分析29-31
- 5.1.1 教学目标分析29
- 5.1.2 学习者特征分析29
- 5.1.3 教学内容分析29-31
- 5.2 基于即时通信型社会性软件的小学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设计——以《第十九讲:榜样的力量》为例31-35
- 5.1.1 学习环境设计31-32
- 5.2.2 学习活动设计32-33
- 5.2.3 学习策略设计33-34
- 5.2.4 学习资源设计34
- 5.2.5 学习评价设计34-35
- 6. 总结与反思35-36
- 6.1 总结35
- 6.2 反思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录一38-39
- 附录二39-40
- 致谢40-4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卫;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提高媒介信息素养[J];百科知识;1999年03期
2 邵素清;王清;;从英国小学媒介教育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3 徐晨霞;宋嘉庚;;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4 郑巧群;;试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闻传播学的学生专业实践为例[J];东南传播;2010年12期
5 王蕾;张敏;李志平;;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用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34期
6 胡怡;;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7 张洁;毛东颖;徐万佳;;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03期
8 武怀生;李秀明;;基于开源软件MediaWiki的教育技术专业维基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世界;2013年10期
9 杨晓强;;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10 杨晓强;;论媒介化生存时代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1005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0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