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杨时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5:01

  本文关键词:杨时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杨时 本体论 学以至圣 教育思想


【摘要】:杨时作为程门四大高弟之一,,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杨时分别两次拜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师,精研洛学,传承师说,被时人推崇为“程氏正宗”。在学成南渡后,更是倡道东南,传播洛学,对朱熹开创闽学具有中介的作用,更被后来的理学家称谓“闽学鼻祖”。杨时在继承二程思想的同时,自己也有所发挥与独创。本文以杨时的教育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他的学术活动,在对各种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生平和教育活动,提炼其教育思想内涵。通过对其教育思想的渊源、内容以及特征的深入挖掘,进一步认识杨时教育思想中读经明理、注重技艺的教育内容及学术价值。通过这一研究,对丰富理学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以及提高公民德育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杨时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对杨时个人求学经历以及学成南渡传播洛学历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通过对杨时早年自学、中年求学及研习理学、晚年著书立说的研究,阐述杨时整个人生经历对于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介绍了杨时教育思想的渊源,分别论述了杨时教育思想的社会和哲学渊源,前者包括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学术背景;后者对杨时的哲学观在人性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重点,涉及杨时教育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一是“变化君子之气质”的教育作用;二是“学以至圣”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圣人;三是读经明理、注重技艺的教育内容,主张除了“六艺”的学习以外,还要进行军事、实学教育;四是学、思、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要有怀疑精神,要践履行动;五是“回归本然之善性”的德育观,重视在学习中提高修养水平。 第四部分从两个方面总结分析杨时教育思想的影响及价值。诸如后人对其教育思想的评价以及他对南方客家文化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承洛启闽的作用,把洛学传播到南方,发扬光大,从而为后世的集大成者朱熹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杨时 本体论 学以至圣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 选题缘由10-11
  • 1.杨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0-11
  • 2.杨时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11
  • 3.宋代教育研究特色所系11
  • (二) 选题意义11-13
  • 1.理论意义11-12
  • 2.实践意义12-13
  • (三) 文献综述13-20
  • 1.史料类13-14
  • 2.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20-21
  • 1.研究方法20
  • 2.研究思路20-21
  • (五) 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21-22
  • 一、 杨时生平及教育活动22-28
  • (一) 早年潜心经史,游邵武学22-23
  • (二) 中年问道二程,研习理学23-25
  • (三) 晚年著书立说,传承洛学25-28
  • 二、 杨时教育思想的渊源28-34
  • (一) 杨时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28-29
  • 1.政治背景28-29
  • 2.学术背景29
  • (二) 杨时教育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29-34
  • 1.本体论29-30
  • 2.认识论30-31
  • 3.人性论31-34
  • 三、 杨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34-54
  • (一) 教育作用在于“变化君子之气质”34-35
  • (二) 教育目的在于学以至圣、求仁、明善35-38
  • 1.学以至圣35-36
  • 2.学在求仁36-37
  • 3.为学明善37-38
  • (三) 教育内容在于读经明理、注重技艺38-44
  • 1.经学教育——“四书”、“六经”38-41
  • 2.实学教育——“经世致用”41-44
  • (四) 教学方法着重学、思、行结合44-48
  • 1.立志于学44-46
  • 2.学中有思46-47
  • 3.见诸行动47-48
  • (五) “回归本然之善性”的德育观48-54
  • 1.德育的内涵49-50
  • 2.德育方法50-54
  • 四、 杨时教育思想的影响54-58
  • (一) 杨时教育思想对朱熹的影响54-55
  • (二) 后世对杨时教育思想的评析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8
  • (一) 古籍类60-61
  • (二) 专著类61-62
  • (三) 期刊论文类62-65
  • (四) 学位论文类65-68
  • 后记68-7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杨时的“为道之方”刍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朱雪芳;;道南一脉——从杨时到李侗[J];船山学刊;2007年02期

3 黎昕;杨时略论[J];福建学刊;1990年03期

4 林海权;;杨时故里考辨[J];东南学术;2008年05期

5 黎昕;;杨时“理一分殊”说的特色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02期

6 黎昕;从《四书集注》看朱熹 对杨时理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01期

7 黎昕;道南第一人——杨时[J];福建论坛;1982年06期

8 黄觉弘;;杨时《春秋》遗说及其渊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包佳道;;反求己身:杨时的格物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10 周兴涛;;宋明武学概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绪璐;两宋之际道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0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10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