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当下的应试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15 14:15

  本文关键词:当下的应试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当下 应试教育 表现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一个民族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世代相传,失去了教育,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而当下,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与我们期望的教育相差甚远。对于应试教育,人们多以无奈和麻木的态度对之,或漠视其存在;教育研究领域也鲜有涉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然而,应试教育问题是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严重问题、是诸多教育不良现象和问题的症结、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经过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石家庄、保定、哈尔滨、齐齐哈尔、绵阳、成都、重庆、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多维度、多方式的调研,以鲜活的访谈内容、精确的统计数据以及真实的个人案例归纳总结出当下应试教育的五大表现,并将应试教育的问题一一呈现出来,以求引发全社会共同的思考。 首先,当下我国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化严重。虽然我国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目的。但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学生评价单一化和教育质量评价单一化。目前,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教育质量的评价,都单一的指向考试成绩。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的唯一评判标准皆为“高分”。无疑,这造成了我国人才的大量埋没和流失。 第二,违背教育本质的功利意识的大量存在。由于评价标准唯分数化,致使在当下我国的教育领域内外有着强烈的功利意识。学生方面,有着强烈的求学功利意识。他们直接以分数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和最强动力,丝毫不顾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教师方面,有着强烈的教学功利意识。教师功利地从事着教学行为,忘却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社会方面,有着强烈的助学功利意识。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媒介以盈利为目的,以高分为目标,机械、功利地从事着助考行为,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如此强烈的功利意识,带来的严重后果即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不仅不利于教育本身的长期发展,而且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危害。 第三,,围绕考纲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以考定教”,考试考什么,上课就教什么。考试安排频繁,以题海战术作为应考的主战术,以应试技巧作为应考必胜的法宝。学生“为考而学”,考试考什么,学习就学什么。禁止自己浪费时间学习考试之外的各种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下,学生被框在考试答案之内,想象力与创造力被逐渐消失于标准之中。 第四,以素质教育之名从事的“伪素质”的特长培养活动。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然而当下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试色彩浓重。我国目前对于素质的理解仅局限于音、体、美等特长方面,造成了对素质理解的片面化。并且,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并未跳出应试的魔圈,依然呈现“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和“围考纲”的教学活动等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因此,在“伪素质”的特长培养之下,没有使人全面发展,而是造成了人的伪全面发展。 第五,以学生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助学团队大量存在。家庭成员为家里正在上学的孩子组建了全家总动员式的家庭助学团队。分别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支持。这种支持带有强烈的功利助考色彩。而社会中诸多教育投机行为也伴随应试教育出现,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助考团队。以提高成绩为名,达到盈利的目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没有各司其职,而是沦为了学校的附庸和分数的奴仆。 总之,当下我国的应试教育问题突出,表现明显,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刻思考和思变。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符丹;;破解教辅图书的乱象[J];编辑之友;2010年04期

5 贾锦钰;;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丁月朋;周晶晶;;从教育者角度谈教育的真善美[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7 刘文霞;桑志坚;;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3期

8 冉亚辉;;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J];教学与管理;2010年28期

9 张正江;做事求真 做人求善 人生求美——真善美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9期

10 刘文霞;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本文编号:1190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90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