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17:45
  斯宾德勒作为20世纪美国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被称为“美国教育人类学之父”,其研究思想对整个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早在20世纪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斯宾德勒便开始涉足教育人类学领域,创新性的运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探索。他也是首先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促进了教育人类学这一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说,他的思想在教育人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于中国国内的学者而言,教育人类学还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概念。教育人类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来说也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学科构建方面都需要从国外的先进的研究成果中汲取力量。那么,对于斯宾德勒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者对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进程以及教育人类学思想在我国研究进程的发展。 本文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于斯宾德勒的时代背景、生平和理论发展的几大阶段都做了相关的阐述,并且对于斯宾德勒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做了较为浅显的说明。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他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成果,即“文化治疗”理论、性别差异以及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于斯宾德勒整个生平以及学术历程发展的介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教育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从而对教育人类学产生兴趣,投身于教育人类学的实践研究中来。并且在最后部分,对于斯宾德勒的观点介绍到中国来并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四项需要注意的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5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的价值
    三、 文献综述
        (一) 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现状
        (三)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
    四、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第一章 西方教育人类学发展与斯宾德勒生平
    一、 西方教育人类学发展
        (一) 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 美国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 斯宾德勒生平介绍
        (一) 斯宾德勒的生平背景介绍
        (二) 斯宾德勒生平
        (三) 斯宾德勒的研究对教育人类学发展的推动
第二章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萌芽期——20 世纪 50 年代
    二、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起步期——20 世纪 60 年代
    三、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成熟期——20 世纪 70 年代
    四、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顶峰期——20 世纪 80 年代
    五、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汇总期——21 世纪初
第三章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 “文化治疗”理论
        (一) 基本前提
        (二) 基本含义
        (三) 焦点和作用
    二、 性别差异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样本
        (三) 探讨和总结
    三、 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的启示
    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系统传承
    二、 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三、 性别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 社会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教育重塑的可能性
    四、 教师发展与“文化治疗”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玉萍;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与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2 冯广兰;;19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历史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冯跃;中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袁同凯;;George D.Spindler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成长——兼述弱势群体或少数民族在学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6 徐辉;;教育人种志与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6期

7 王鉴;关于民族教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吴晓蓉;;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J];教育学报;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326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26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e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