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本文关键词: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国民性集中表现为奴性,它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自然经济以及封建礼教相互作用的产物。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试图改造这种国民性,但终因缺少相应的社会条件没有实现。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为国民性的改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国民性中的臣民意识和私民意识,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公民性改造国民性。公民性具有个人主体性和社会公共性两个维度,培育健全的公民性,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入手,以培养个人独立人格为起点,以培养公民主体间性为中介,以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共性为终点。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世纪反思与人学建构”(BAA120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国民即一国之民,是一个群位概念。国民性就是一国之民的共同特性,这种特性指向国民的群体人格。因此,“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的成员之群体人格,是特定历史阶段一国国民或一民族成员所普遍具有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建军;;多元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袁洪亮;“国民性”概念的辨析与界定[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姚磐;;浅谈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京靖;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许晶哲;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曾盛聪;中国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高清海;市场经济、个人主体与现代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5 袁洪亮;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0年06期
6 崔志海;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J];史学月刊;1994年04期
7 赵光锐;;欧洲公民与国家公民:欧盟双重公民身份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郑师渠;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9 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武;;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简况[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5年09期
2 王小侠;转型时期的香港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公民教育目标与思维方式的培养[J];学术研究;1999年01期
4 张耀杰;;李慎之本人的“公民教育”[J];山西文学;2005年10期
5 弓立新;肖川;;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民主的性格——访肖川[J];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04期
6 朱凌云;;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新进展——北京第三届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德育;2010年12期
7 刘国华;学校公民教育刍议[J];学术研究;1998年02期
8 Alex Moore;林子斌;;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J];中国德育;2009年02期
9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0期
10 李建文;;普纳荷学校的公民教育[J];中国教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俭;;从信息到形式:通过传媒教育令公民教育教学变得更出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3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洪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历程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梁恩荣;;是什么使他们成为活跃公民?(汇报香港教育学院6月9日及10日两岸四地研讨会)[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知义;;哲人其萎 思想长青——浅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郭志明;;凯兴斯坦纳改革国民学校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兆t,
本文编号:1332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3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