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
本文关键词: 教育技术 微课 类型 传播艺术 出处:《教学与管理》2014年3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微课类型包括拍摄型、录屏型、动画型、改良型和幻灯片型。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融合。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超越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是用艺术来突破。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production mode and file format classification, micro class types include shooting type, screen recording, animation, modified and slide type. Recording and editing is two aspects of micro class production, the key lies in the course of making micro fus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est film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micro class in the micro class basic principles of technology art fus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highlighted, the art of attachmen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echnical aesthetic features. Certain types of micro class has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applicable scope, which is the premise of micro clas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rt fusion and focus. Beyond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teaching technology value paradox is art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终身教育的数字资源聚合与投放云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运营示范”子课题“智能学习终端软、硬件技术研发”(2012BAH55F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6
【正文快照】: 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微课类型包括拍摄型、录屏型、动画型、改良型和幻灯片型。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融合。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2 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3 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6期
5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美娟;;由真值表到逻辑函数表达式的过程——高职微课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6期
2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10期
3 张莲珠;;“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应用中的前景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4 谭姣连;徐晓东;;用视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11期
5 程潇;官翠玲;;“微课”(micro-lecture)在《现代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13年31期
6 李会丽;金国华;吴亚芬;;大学物理学课堂教学嵌入微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31期
7 丁环来;;用户体验角度分析中小学微课堂平台设计与搭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3期
8 田俊梅;王国枝;赵兴勇;吕高;;“电机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年06期
9 桑海翎;;论电大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贵;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赵丹;胡蛮美术史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冀;基于TED学习模式的《电视教材制作》微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5 王晓丽;TPACK框架下体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婷;微视频在初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7 陈川;基于微课程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周新;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易子晴;湘西苗族礼仪中的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芹;钟洪蕊;;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12期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6 徐继存;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7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8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9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10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曹汝平;[N];文艺报;2010年
2 熊薇薇;[N];文艺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秀;网络时代教育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江丽;;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年12期
3 周丽玲;;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7年10期
4 韩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校园——记数字化校园在我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新课程(教研);2010年06期
5 马武,杜立梅;教育技术的“三整合”培训模式[J];教育探索;2001年11期
6 杨秀娟;吴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7 张超;王雪燕;;教育技术的社会存在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8 张海昆;;探究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03期
9 冯丽英;对高校电教人员工作的探讨与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余长江;;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与建构[J];文学教育(中);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本文编号:1469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6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