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亟需走进的课程研究领域——无本课程的认知与解读
本文关键词: 无本课程 教科书 课程研究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无本课程是与有本课程相对应的、不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类型与课程领域,涵盖了师本课程、口头课程、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影视课程、网络课程、电子教科书等等。无本课程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有助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性,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积极作用。无本课程开发应坚持无本课程与有本课程相互补益、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遵循学科性质以及与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相适切等原则。
[Abstract]:Non-oriented curriculum is corresponding to this curriculum, not a unified paper textbook as the center of 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types and curriculum areas, including teacher-oriented curriculum, oral curriculum, activity curriculum. Labor courses, film and television courses, network courses, electronic textbooks and so on. This curriculu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ness, opennes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plan and improve the school. The curriculum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preven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ndenc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tc. The development of non-oriented curriculum should insist on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Follow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the three-level curriculum management model and other principles.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的理论分析与理论建构”(13YJC880117)
【分类号】:G423.04
【正文快照】: 从广义上全面审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课程存在两种类型,或是两个领域:一是教科书式课程,教科书是指“人手一册的纸质教材”,也称为“书本”、“课本”等,学科课程是其典型代表。这类课程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班级授课制一起共同为学校系统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翠航;;美中小学电子教科书的使用现状及分析——加利福尼亚州电子教科书政策引发的争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2 周勇;;人文主义、世俗社会与学校教育——西方课程思想史的主题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4期
3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龚小浅;;电子教科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5期
5 李申申;;寻找契合点:新课改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名卓;刘名海;;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的衡量与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4期
2 毕华林,刘冰;化学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J];化学教育;2001年12期
3 李远蓉;关于《现代化学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2年Z1期
4 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5 孟凡丽;毛菊;杨淑芹;;中小学教材研究(1977—2009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2期
6 杜迎洁;;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网络课程中的适切性——基于一种新型课程观的视角[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7 余云涛;;电子课本教学性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12期
8 李昌盛;;刑事诉讼法学本科教材30年:现状、问题及改进[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9 田嵩;;iBooks Author在阿拉伯语整合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年01期
10 周会芳;李巧玲;;小学语文教材中榜样的现状分析——以人教版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段发明;课本革命与革命课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7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运保;我国初中物理学生辅助用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新《指导纲要》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教材结构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春方;伪满洲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党晓梅;中美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纪文平;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沛旺;《移动通信》网络课程设计与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宗华;基于概念转变理论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雅;企业E-learning课件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健美;关于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娟;时代的烙印[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米庆安;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生活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业武,张首翔;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2 傅苄;;电子书分销平台,谁将笑到最后?[J];出版参考;2010年36期
3 蒋成凤,魏志慧,师书恩;网络学习障碍分析与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1期
4 王家钧;关于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结构、调控系统和运行质量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5 艾伦·泰特,陈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6 高欣峰,刘成新;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动力机制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7 曾海军;范新民;马国刚;;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行动:基于中文文献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9期
8 刘名卓;徐伯兴;;学习者在线学习倾向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9 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沈模卫,张光强;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赖祥伟;面向用户行为模型的软件可用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晓春;网络教育课程质量认证标准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巧丹;高校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8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7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