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_李进才
本文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11期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李进才 孙 超
摘 要:从不少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和我国近年来大规模教学的评估情况看,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相对滞后,存在不少的问题,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取得整体性的、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原因是受旧的守成教育思想和前苏联教育模式及其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方法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需要我们做好着眼长远、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抓住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这个关键,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尤其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相对滞后,怎样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入手,大力推进这一改革,是高教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学用书少,参考资料更少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和创新思维的启迪。
三是不少课程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从“人灌”走入“机灌”的误区。有的老师用电脑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使得一节课几乎全是播放演示,学生只是观看或做练习,而没有时间思考;有的只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简单拷贝,文字堆砌,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但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正如周远清教授所指出的,“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这种教学方法落后的状况,从不少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和我国近年来大规模教学评估中,感受得十分具体和真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说教式的教学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赋予教的职能主要是系统地传授知识,学的任务主要是接受、领会和牢固地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也导致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以“满堂灌”为主的说教式教学,自然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是高校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不少教材更新速度较慢, 内容和体系较陈旧;纸质教材仍占绝对地位,电子教材数量偏少;教学中不仅教
学中往往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导致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蜕变为“主导”作用。
四是对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中的通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严重失调,理论教学过泛,实践教学缺位”的倾向。由此导致各级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精力投入不足、学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这“四个投入不足”最终影响到第二课堂开展乏力,实践教学内容无序化、随意化,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理论教学挤占实践教学课时,专业课教学口头讲授多,动手示范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多,,切合专业需要的实践操作少;考核评价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等等。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对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轻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是学分制的优越性、灵活性尚未得到很好发挥,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并非是真正的学分制,有些是学年学分制,不少学校名为学分制,实则仍然是学时制或学年制,其特点是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学生不能自
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
李进才,江汉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孙 超,江汉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
55
由转换专业等。这种管理体制显然是基于管理者的方便,并没有做到真正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兴趣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以上事实说明,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虽多年来从未停歇,但仍然没有得到突破,这就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影响到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正如钱学森院士曾向温家宝总理谈及教育问题时所尖锐指出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旧的教学方法占主导的状况,不仅与日新月异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态势格格不入,而且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日益引起强烈的质疑与不满。不少高校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欠缺,有的甚至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大声疾呼,应当从整体上创造和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学生为本,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守成“基因”犹存,影响深远。即便就当前一些教育现象来看,从“高考状元”的喜报到“封闭式管理”的招生广告,也无不流露出人们对旧的守成教育模式的依恋。这种守成性、维持性教育的教学进程结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满以为灌输的知识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学生的智能,殊不知不经过学生主动思考、领会和消化吸收,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全面素质教育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等先进教育思想观念,来破除旧的守成教育思想观念,用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取代呆板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努力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
受过去前苏联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影响,即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偏重“求划一”,忽略“展个性”是其又一重要表现。纵观高教现状,无论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都与元培先生的要求相去甚远。特别是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在我国高教领域长期存在的所谓“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加上过于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但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否必须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紧密相联?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首先是因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历史说明,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学方法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但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学方法改革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和技术问题。世界名牌大学,大多因为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因而创立了闻名于世的教学方法。例如: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其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早已众所周知并为世人借鉴;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现实政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技能;芝加哥大学的“观点烹调法”,利用交流观点和开展评论而丰富知识;京都大学的“演习教学法”已成为传统的教学科目,其做法是在指定教授的指导下,学生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互相切磋,在教室里得到难得的自我表现机会;哥廷根大学的“精神觅食法”,侧重“育才”(才能培养),学生知识的主要部分不是从教师嘴里得到,图书馆和实验室才是知识的主要源地。世界名校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这些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思想观念的
二、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找到了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需要回答的是,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抓教学方法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整体性的、突破性的进展,怎样才能取得这一进展?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第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取得整体性、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旧的守成教育思想和前苏联教育模式及其教育思想影响很深。要深化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必须进一步破除这些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受旧的守成教育思想影响,即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偏重“守成法”,忽略“尚自然”是其重要表现。两千余年来,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宗法式的社会政治结构,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墨守成规,这使得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宗法观念和崇古意识,提倡守成教育。传统的守成教育所提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们只能遵循。传统的守成教育从价值取向到内容和方法都无不烙上遵古、崇古、述古、依古的印记。诚如叔孙通所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又如董仲舒所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儒家守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体制和内容虽然几经改革,但其传统的
56
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即使有了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不可能真正得到推行并发挥作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子在“教师中心论”;“发现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源于现代教育观念——学生主体观。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不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最为熟悉、也最为典型的事例之一是,学分制尽管具有许多优越性,国内推行也已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先后普遍实行了学分制;但是,由于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主、自由的办学理念,然而在教育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我们所实行的学分制就多数情况而言,本质上是一种非完全学分制甚至是“假学分制”,因此也就谈不上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扩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这是何等深刻的经验教训。
另一典型事例是实施多媒体教学。如前所述,多媒体教学是公认的先进教学手段,而且我国近些年来正在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按理说应当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课件制作上,忽视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其结果是大批学校虽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却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乃至进入了由“人灌”走向“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其经验教训同样也是十分深刻的。
第三,要充分认识教学方法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着眼长远、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共同纲领》中就提出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世纪之交,陈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指出,“没有教学改革,高校就没有立足之地。”这种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不仅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要消除它的影响同样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这些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已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也是对旧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突破与超越。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曾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不可能一朝
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历史过程。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教学方法改革为何如此艰难,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反复的深刻原因。建国六十年来,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包括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从未间歇过,也曾取得不少成绩,但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始终没有取得整体性的、根本性的突破,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
教学方法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还在于需要我们批判继承和不断总结、借鉴古今中外好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范例,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纵览我国教育史上先贤们的从教历程,从孔夫子到近现代的大家,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映入我们的眼帘,给我们以启迪。如陈垣先生教学生的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结果培养出了启功等“大师级”的学生;又如李叔同先生是一个极善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高手,连他的同事夏丏尊先生都感叹他的图画与音乐课“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这些恰恰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这也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认真总结古往今来好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范例,也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借鉴。
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求,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和方式方法创新”。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高校实际,不断开展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又不断加深对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把认识和实践都推进到比较高一级的程度,从而真正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和先导,同时又把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作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李岚清.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李叔同[N].光明日报,2008–06–06.
[责任编辑:周 杨]
57
本文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