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论师生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
本文选题:师生交往关系 切入点:扭曲交往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Abstract]:The public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eans that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value runs through the contact lif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us ensuring the democracy and e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chool life.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value, such as consultation and rationality, do not domin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space. The citizenship status, curriculum power and discourse righ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space are still in an unequal position. This will result in a spiritual barrier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ding to more and more distor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will damage the public value orien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ultation, democracy, criticism and non-compulsion, so as to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ivil ident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udent exchange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编号:EEA11034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参与式公民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课题编号:C-c/2011/01/4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化椿;德育教学与师生交往[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杨静平;确立师生交往中的核心价值观[J];上海教育;2004年17期
3 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小凤;袁俏;;试论教学交往中的生生交往[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5 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6 郭敏X;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初中英语活动课教法尝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高峰;;论交往教学的困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王青;;论网络条件下师生交往的变化[J];纺织教育;2008年06期
9 周成伟;;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交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10期
10 李新华;;构建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2 阴山燕;张大均;余林;;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伯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6 郭黎岩;王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柏民;;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宝福 大洼县赵圈河学校教师;关爱尊重沟通是师生交往的艺术[N];盘锦日报;2011年
2 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周兴娣;论新型师生交往[N];九江日报;2008年
3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5 高艳梅;浅谈师生交往中的“互动”[N];临汾日报;2006年
6 杨喜忠(作者单位:秦安县五营学区);课堂有效交往与教学质量[N];甘肃日报;2006年
7 陈晓红;树立新的学生观[N];陕西日报;2007年
8 应城城南初中 吴高珍;摒弃教师的话语霸权[N];孝感日报;2006年
9 荣祥;老师,你姓什么?[N];衢州日报;2011年
10 杜洁;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春艳;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D];河南大学;2012年
2 龚舟;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娜;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宏丽;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汪明东;网络教育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3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2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