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农业”的隐喻与社会建制
本文选题:“教育即农业”隐喻 切入点:教育工业化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2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带来了"拔苗助长"、"个性缺失"等诸多问题。吕叔湘把语文教学喻为农业,受此启发,"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具有重要的实践批判意义,它吁求教育对儿童成长自然节律的尊重,主张个性化、"春风化雨"式的基于真诚爱心的教育。"教育即农业"隐喻带来实践功效,需要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建制,其中在普及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实施"底线评估"是变革的基石,教师的有效专业化与基础教育物质基础的夯实是关键。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operation of education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such as "pulling seedlings", "lacking personality" and so on. Lv Shuxiang called Chinese teaching agriculture, inspired by this, the metaphor of "education is agri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critical significance. It calls for education to respect the natural rhythm of children's growth, advocates individuation, "spring weathering rain" type of education based on sincere love. The metaphor of "education is agriculture" brings practical effects, and need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soci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popularizing the ideological consensu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ttom line assessme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reform, and the effective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are the ke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2012年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基于个体成长需求的教师素养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201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维;;浅析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涵义与特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喜荣;;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2 贺学贵;;广告英语中隐喻应用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孙佩婕;英语超常规搭配的特点及其语用认知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马明;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钟曲莉;;英汉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6 陈李茂;;浅析隐喻运用在计算机语言用语中的特点——以Visual Basic语言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7 童珊;;《料理鼠王》的隐喻性语言[J];电影评介;2008年11期
8 曲占祥;;隐喻的文化认知及英汉表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梁改萍;;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肖唐金;;英汉互译中的一些语用错误:类型、原因与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晓杭;从《绝望主妇》中的隐喻性话语探讨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窘境[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臧传艳;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群;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莉;“从X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关荣芝;隐喻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6 洪烘;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惠吟;探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一书中的修辞手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岳好平;动词名物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姜喜梅;论隐喻与英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珏;科学建制的类型及其伦理样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机构手册》(数据库)课题组;黄育馥;;从机构建制看当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陈俊;科学建制的创新:德国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关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姣;胡莹莹;;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论“李约瑟难题”[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3期
2 田小红;;近三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研究——基于知识的角度[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庄宁;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8期
4 陈方;;关于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3期
5 蒋美仕;朱代明;李玲;;工程社会建制的主体结构[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王彩云,刘承伟;意大利没有率先实现工业化探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张铁山;科学价值中立说的现代审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杨榕楠;陈青华;姜水根;;科学的社会建制(连载14)[J];物理教师;2008年04期
9 黄志强;论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效应与本质[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论科学建制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J];沧桑;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志;;科学是一只高高飞翔的“鸟”[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2 李光;文剑英;;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看科技政策的目的[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3 郑文范;;基于范式的科学学学科演进逻辑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佰莲;;关于科技体制与科学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暂定稿)[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庞晓光;;对20世纪中后期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考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刘兵;江洋;;对共识会议之“共识”的反思[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心华;;俄国古典文学中的厌女情结[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杜建国;;“科学大战”——科学理念之争[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蒲海成;;保险文化的精神气质[A];2002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醒民;科学的智慧和智慧的科学[N];光明日报;2007年
2 李醒民;科学到底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7年
3 李醒民;科学价值概论[N];光明日报;2007年
4 王巍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符号性社会事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青岩;以健康的姿态玩出生活的畅快[N];营口日报;2007年
6 童世骏 任重道;“正义”的罗尔斯走了[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钟飙;先锋在前,大众随后?[N];美术报;2004年
8 马惠娣;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汇流[N];学习时报;2002年
9 霍峰邋本报通讯员 孟繁;从“园”到“城”的崭新棋局[N];青岛日报;2008年
10 钟苑;何谓休闲[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永进;技术发展模型和模式演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6年
4 亓英丽;科学的文化属性与当代科学课程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有升;理念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静;我国休闲体育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2 戈海军;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张维娜;论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创新[D];苏州大学;2007年
4 高强;解析与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继云;从技术权力到权力技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晓建;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的两种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雅旋;对默顿规范的反思和科研规范的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唐燕妮;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两种文化”关系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牛静;卢梭与托尔斯泰自然—文明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雷保蕊;贝尔纳科学文化观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1642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4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