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赫哲族伊玛堪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25 22:49

  本文选题:赫哲族 切入点:伊玛堪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01期


【摘要】: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makan nationality of Hezhen nationality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to the human being. Imakane ha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embodying the national aesthetics, and show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nflow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nheritance limits the transmission of Imakan, and promotes the sense of national heritag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makan by perfecting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xpanding propaganda ways.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建斌;王红妮;;陕北民歌传承人述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黄任远;伊玛堪的流传与演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02期

3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J];理论导刊;2008年01期

4 黄任远 ,徐昌翰;相邻民族多元文化对赫哲族伊玛堪的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囡;吕秀霞;;赫哲族伊玛堪音乐的保护与发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徐洪军;;黑龙江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法律保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3 杨悦;;略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以仙居花灯传承人李湘满为例[J];才智;2013年25期

4 韩封三祝;;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申遗后遗症”[J];经济论坛;2010年05期

5 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杜舒书;郭志禹;;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当代武术文化传承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年12期

8 张志刚;常芳;;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陶少华;田敏;;民族精英推动秀山花灯传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吕思静;任楚远;刘一慧;;压抑与释放——陕北民歌的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1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郭颖;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濮飞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谢兴华;论地方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韩冰;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周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牛晓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D];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李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初探[D];南昌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年09期

2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竹;;赫哲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个案[J];林区教学;2010年02期

2 周红玉;;德育中运用同喻文化传承模式的策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3 姜洪波;浅谈赫哲族的私塾教育[J];黑河学刊;1996年Z1期

4 刘精明;“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5 李步秋;;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6 孙凌傲;;教育反哺 当代教育的亮点[J];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02期

7 龙永红;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教育学思考[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8 覃德清,杨丽萍;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贾辉;“强国必先强教”[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王树林 王立峰 侯震;赫哲语言走进课堂[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江文;黑龙江:依法“控流”[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记者 朱伟光邋特约记者 杨海娣;黑龙江低保家庭学生有了免费教科书[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立国;基于赫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世凯;土家族丧舞“撒叶儿嗬”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5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65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