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换: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的实质与关系辨析
本文选题:课程开发 切入点:课程理解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01期
【摘要】:科学发展的实质是新旧"范式"的根本性转换,理解"范式"及"范式转换"的实质意义,必须基于对世界本体的基本假定和价值前提,体现特定范式"价值-理论-范型"的整体认同性。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无疑是课程研究领域革命性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实质是由"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根本转向,并不必然意味着原有范式的终结,而应视为新旧范式之间的延续、超越和升华。
[Abstract]: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paradigm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paradigm" and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value premises of the world ontology.Embody the whole identity of the particular paradigm "value-theory-norm".The transition fro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is undoubtedly a revolutionary "paradigm shift"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he essenc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shift from "substantial thinking" to "relational thinking".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end of the old paradigm, but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ntinuation, transcendence and sublima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paradigm.
【作者单位】: 荆楚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大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A03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启示[J];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才华;;唯物辩证法对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3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5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史娟萍;;追思科学划界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杨薇;;对科技活动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钟文芳;;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对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进;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霍桂桓;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J];哲学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丽;陈旭远;;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以鄂伦春民族文化课程设计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4期
2 吴金瑜;;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J];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06期
3 张传燧;欧阳文;;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4 岳定权;;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年18期
5 夏正江;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开发与创造[J];计算机教与学;2004年10期
6 徐海莺;;多元与求真:后现代课程理解述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孙宽宁;;当前课程理解研究的问题与应然走向——课程理解研究十年透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刘万海;;从“课程”到“教师”——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与教师文化重建[J];师资培训研究;2004年03期
9 郝晶晶;张秦忠;;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的课程理解[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张攀;;创生式教师课程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解读新思路[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梅;刘建设;;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模式比较与现状分析[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2 李波;;利用教育技术实现校本双语教学[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3 任清红;罗康武;杨天会;;子课题总结报告⑤ 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相互关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4 邢晓春;;对远程自主学习涵义的界定与辨析[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罗桂生;;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长素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邢晓春;;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承敏;;民办学校管理艺术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苏娟;;论开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意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滕志妍;;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应斌;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角色的转变[N];张掖日报;2006年
2 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地方课程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李 健;基于多元智能的生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唐江澎;提供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6 符德新;课程开发要为农村教师着想[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 朱建清;新瓶岂能装旧酒[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邓达 于洪燕;校际课程开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郭颖新;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N];四平日报;2008年
10 沈祖芸;上海科技艺术教师培训实行“点菜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8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网络课程的探究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鹏宇;网络课程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大芳;论教师即课程开发的主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姜阳;普通高中“信息公开”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钱松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磊;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开发[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石珠;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1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71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