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生动展现——从法国年鉴学派得到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05 16:37

  本文选题:布罗代尔 + 物质生活史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法国年鉴学派核心人物布罗代尔物质生活史的出现,开拓了研究视野,扩大了研究对象,转换了研究范式,同时也为教育史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学术视野下移的诉求下,教育史学的研究重心移向日常生活,研究对象下移民间,研究方法转向多元。在此背景下,全方位构筑主要由教师生活史和学生生活史组成的教育生活史研究体系,可以为今后教育生活史研究引介方向与开辟新域。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core figure of the French Yearbook School, Brodale, has opened up a research horizon, expa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changed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opened a new window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providing new enlightenment. Under the demand of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 the research focus of educational history has shifted to daily life, the object of study has shifted to folk,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turned to plural. Under this background,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 system of educational life history,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acher's life history and student's life history, can introduce the direction and open up a new field for the future education life history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ZS09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7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2YJA880096
【分类号】:G5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田正平;叶哲铭;;微观视野下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相关人类学著作的若干启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2 张斌贤;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4 周洪宇;申国昌;;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J];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5 申国昌;;明清塾师的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J];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6 周采;;历史研究视角的转移与战后西方教育史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7 陈胜;田正平;;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1年02期

8 井建斌;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J];殷都学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越;张峰;;解除外在枷锁 还原史学本真——李勇著《保卫历史学》读后[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2 刘增合;;清季财政改制研究疏论[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3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郭少琼;;关于史学家任务的一点杂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刘云艳;刘建华;;论19世纪西方“中国观”的转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朱文通;;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以《史学要论》为中心进行考察[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张广智;;浅说古代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8 张正明;;“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及其批判[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9 冯佳;;面向人生与走向“田野”——新史学的想象、叙事与方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10 吴志军;;从“国家—社会”视角进行的人民公社史研究[J];北京党史;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贤;;编写《外国教育史》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袁利平;;世纪初的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李爱萍;单中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争鸣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8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梁峻;刘聪;闫晓宇;刘学春;张磊;;略论医史学科建设诸问题[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占辉;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利胜;新中国高校扩张的历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辉;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志勇;小学教师日常生活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瑞霞;色诺芬的政体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少琼;中学历史“综合化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万黎明;布罗代尔文明史观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皮尔.卡斯巴;霍益萍;;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王德军;;人的活动目的性分析[J];江汉论坛;2007年04期

4 丁钢;;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申国昌;周洪宇;;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史学新走向[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6 贺五一;;冷战后世界历史写作的新趋势——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南京大学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7 袁桂林;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8 周大鸣;;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娅;;年鉴学派的新史学理论与教育史学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晓杜;;谈教育史学与教育学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1988年04期

3 高天明,彭玉生;教育史研究三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周采;美国教育史学中的温和修正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2期

5 刘正伟;;教育史:教育的精神、思想与文化的书写[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12期

6 A·N·比斯库诺夫;赵荣昌;;作为高等师范学校一门学科的教育史[J];教育评论;1985年02期

7 张斌贤;刘传德;;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教育评论;1986年03期

8 吴玉伦;教育史学评论的学科性质和作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肖会平;;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J];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10 孙广勇;赵厚勰;;论教育史学学派及创立的必要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教育史学的想象力——后现代史学观与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王春鹏;高向杰;;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特征及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王建美;;挫折面前也从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8 吴海峰;;小学生缘何心理素质差[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淑清;;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洪宇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王炳照 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的领军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通讯员 周密;南汇:人人皆学,构建学习型社会[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高中华;论廉洁教育与道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韩美丽;把孩子的“心结”打开[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马维娜;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边界多大[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冷学宝;纸不可以随便撕[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曲天立;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邻水县教研室 钟文全;如何开展校本教研[N];广安日报;2005年

9 李曜明;教育管理学的五个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丁凡;幼儿心理健康标准[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翠红;传统与变革:英国教育史学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邬春芹;美国城市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海彬;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特点及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艳鸿;美国教育史学流派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党宁;孟禄教育史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晖;顾树森教育生涯与学术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范敏;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周云华;“科学三分”视野下教育学学科归属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徐生;当代教育中师生交往行为缺失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红英;1970、1980、1990年代生人对童年相关概念认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沈丽萍;教育人种志:概念与历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仓贯势津子;日本现代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8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48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