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
本文选题:教育空间 + 空间塑造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duc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1. In terms of social dimension, educational space is shaped by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social elements through "re-space", that is, the social shaping of educational space. Educational space,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social spa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space, that is, the social spac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space. The educational spac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and the regional level forms the "educational complex" at the entity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complex" and the social elements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eamless network"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in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That is, the education-society relationship, which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dualistic boundary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单例)项目“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评价研究”(BHA100058)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陈时见;刘揖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4 孙俊;潘玉君;和瑞芳;刘海琴;常楠静;刘树芬;李会仙;;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2年10期
5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苏尚锋;;论学校空间的构成及其生产[J];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7 孙俊;潘玉君;贾星客;丁生;岳磊;;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1期
8 王焯;;民族教育分布和布局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1990年03期
9 罗明东;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伊继东;姚辉;;教育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张启树;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价值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海阔;罗钥\~;;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刘敬;余权;;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骆群;;“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的案例指导制度[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8 杜丽;吴玉娜;;高校文化景观及其传承[J];北方园艺;2012年11期
9 李敏;;改革文学与自主型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10 沈立;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娜;;不适应的男孩[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代云;李健;吕娟;;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空间塑造的内在理性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海英;;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废”之辩——兼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价值坚守[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刘玉;;县际义务教育均衡指标及其测算方法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平水;靳钰炜;;山西省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研究——从校际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栗玉香;;指数化监测:义务教育均衡效果评估的新视角——北京市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慧广;;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制度与政策的设计框架——基于公众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候玉娜;;县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研究——基于广西省十三区县初中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林涛;基于校级数据的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佳娟;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婷;中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7 马丽丽;河北曲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状况考察[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高智源;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3 翟英;论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性[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6年06期
5 杨宇振;;权力,资本与空间: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写在《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百年[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6 孟宝;张勃;丁文晖;张华;;地理尺度问题中不确定性原理的假设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7 孙庆先;李茂堂;路京选;郭达志;方涛;;地理空间数据的尺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8 安德鲁·塞耶(AndrewSayer);邓永成;金鹰;;对地理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译报;1988年04期
9 陈彦光,刘继生;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从整个科学体系的视角看地理科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蒋太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平;未来教育空间[J];学术界;2000年02期
2 王振权;薛山红;;中亚五国“共同教育空间”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9期
3 李清;;俄构建联邦国家“共同教育空间”[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4 王伟;;寻找更多的教育空间[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1期
5 王亚娟;;我国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年21期
6 赵慧臣;张舒予;;网络教育空间的特征分析与价值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12期
7 赵慧臣;张舒予;;网络教育空间的特征分析与价值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1期
8 李俊玉;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界教育空间——兼谈俄罗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探索;2004年04期
9 张晓华!吉林,李宏!吉林;拓宽教育空间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谈多媒体在《詹天佑》一课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设计;2000年05期
10 李伟民;周襄文;;“家校互动”平台:拓展学校教育空间——南汇区“‘家校互动’平台区域性整合应用与功能拓展的实践”项目报告[J];现代教学;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显坤;扩大开放程度 拓宽教育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杨建锋;基于九年制素质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9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4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