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公平行为短期道德训练与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儿童 + 不公平行为 ; 参考:《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意识、同伴关系发展是否良好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学前期也是儿童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的分离阶段,公平道德意识还较模糊。儿童常常对什么是公平产生困惑,容易在于同伴活动中,出现不公平分配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长久发展也会易使儿童形成独占、自私等问题,不受同伴欢迎并影响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 本文采用前测、干预训练、后测的研究模式,对沈阳军区幼儿园大班的部分被试儿童进行了儿童公平道德训练和同伴社交地位测量。首先采用吴慧珠设计的不公平儿童实验范式,挑选不公平行为儿童。参考雅科布松、陈会昌等的儿童公平训练方法对被试进行公平道德训练。采用庞丽娟设计的儿童社交地位测量方法,分别在儿童道德训练前和训练后对其同伴设计地位进行测量,以考察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采用什么方式更有效,儿童的不公平行为是否对其同伴关系发展有影响。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1学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道德认知等有限,他们的公平道德还没有形成,容易出现分配不公平的现象;2有不公平倾向的儿童,因其表现的不愿意分享和自私的行为特点,容易不受同伴欢迎,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多是负面评价。在社交地位中受到忽略和拒绝的比例明显多于普通儿童;3对学前儿童进行故事教育和角色扮演的短期道德训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其不公平的道德认知,减少不公平行为的出现,对学前儿童不能只有简单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实践训练,增加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两种训练方法上虽然有一定的显著差异,角色扮演组比故事组的儿童训练效果略好,但角色组训练方式复杂、费时,对人数和训练者的要求高,,不易于推广;4道德训练对不公平儿童的社交地位中的社会偏爱维度有显著影响,训练后让儿童更加公正和有分享精神,增加了在同伴中的友好形象而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不能完全改变其不利的社交地位。
[Abstract]:The pre-school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period, children'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is good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The early stage of school is also the separation stage of children's self-centeredness and de- self-centeredness, and the sense of fair morality is still vague. Children are often confused about what equity is, and is prone to unfair distribution in peer activitie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is unfair phenomenon will make children become monopolistic, selfish and not welcome by peers and affect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research model of pre-test, intervention training and post-test, the fair moral training and peer social status of some children in large classes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kindergarten were tested. Firstly, the unfair behavior children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unfair child experimental paradigm designed by Wu Huizhu. Referring to the fair training methods of Yakopuson and Chen Huichang, the participants were trained in fair ethics. The social status measurement method designed by Pang Lijua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eer design statu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moral training. Whether children's unfair behavior has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eer relatio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Preschool children, due to their limited self-awareness and moral cognition, have not yet formed their fair morality, and are prone to the phenomenon of unfair distribution. (2) Children who have an unfair tendency to do so because of their unwillingness to share and selfishness, It is easy to be unpopular with peers, often at a disadvantage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peer groups, mostly negative comments. The proportion of neglect and rejection in social statu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dinary children. They can change their unfair moral perception to some extent by conducting short-term moral training in story education and role-play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o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unfair behavior, we should not only have simple mor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but also need some practical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o as to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use. Although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aining methods, the role-playing group has a slightly better training effect than the story group, but the training method of the role-group is complex, time-consuming and demanding of the number and the trainers. It is not easy to promote moral training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preference dimension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unfair children. After the training, the children are made more fair and sharing spirit,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friendly image among their peers. But it cannot completely change its negative social posi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2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3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4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6期
7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吴寒冰;秦兴艳;施光艳;肖娟;;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孙德君;裴亮;刘爱书;;某小学277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晓星;张日f;;箱庭疗法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干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健芷;沈悦;;3—5岁儿童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王阿敏;独生子女:集多方宠爱于一身,福兮祸兮[N];新华日报;2005年
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9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安琦;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9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9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