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视角:片面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地位分化——一项微观社会学的研究
本文选题:片面应试 + 利益关系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利益关系和亲密关系是在片面应试体制下导致学生地位分化的两股主要力量。在利益关系驱动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会围绕学校设置的升学"目标线"来组织。只有学习成绩在"目标线"附近的学生,在教学中才可能获得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而,"片面应试"体制下的课堂教学并非都是"陪优生读书",优生也可能沦为其他学生的陪读。而在亲密关系驱动下,优生比差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课外答疑和辅导机会。利益关系和亲密关系组成一种交错格局,往往导致同一个学生在课堂内外有着不同的地位。
[Abstract]:Interest relationship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are the two main force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udents' status under one-sided examination-oriented system. Driven by interest relationship, teachers' teaching content is organized around the "goal line" set up by the school. Only students whose grades are near the "target line" will be able to get more useful information in their teaching. Therefor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system of one-sided examination-oriented is not always "reading with eugenics", and eugenics may also be reduced to "accompanying reading" by other students. Driven by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ugenics can get more extracurricular answering and coaching opportunities than poor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and intimacy forms a staggered pattern, which often leads to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same student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高考统摄下课堂教学的微观社会学机制研究”[2013C032]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精明;;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2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J];读书;2007年11期
3 朱慧欣;;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年25期
4 刘云杉,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03期
5 孙建萍;班级中的学生地位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彬莉;;升学率驱动下的学校组织地位分化——以W县高中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分析与教育策略初探[J];才智;2011年06期
4 勾洪群;;教育公平的现实与理想——基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赵改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2期
6 杨建朝;;高校十年大扩招的公正性缺失及其应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刘凤朝;赵宸浩;孙玉涛;;我国高教资源区域分布差异与模式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丁相平;;警惕教师教育中的应试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卫英;;计算机伦理的必要与可能——构建和谐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哲学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柴楠;;近十年我国课堂秩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向帮华;符号哲学视野中土家族敬祖习俗育人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启进;结构的力量: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丽琴;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于波;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丽娜;教育机会不平等中的平衡机制: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来彦;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顾尔伙;彝族“克智”传承机制及其教育学意义[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晓娜;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冀伟伟;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晋蓉;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胡丹;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精明;;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2 陈彬莉;;学业分类过程及其组织制度基础——高考升学率统摄下应试体制的微观运行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3 张男星;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俄罗斯研究;2003年04期
4 刘林;;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谢作栩,黄荣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廖丽蓉;提高后进生在班级中的地位[J];湖南教育;1999年06期
7 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02期
8 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9 陈廷柱;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论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9期
10 Anthony Shorrocks,万广华,田士超;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2 赵晓丽;徐燕;;浅析大学生孤独郁闷与大学生人际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3 玛丽亚;;猜心玛丽轰 猜猜我是不是你的放电型[J];青春男女生(许愿草);2007年05期
4 刘海骅;倪男奇;唐明;陆晓娅;;“青春热线”咨询案例纵向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5 朱运清;支素华;;珍惜大学生活 培养爱的能力——记项锦晶博士大学生爱情心理分析讲座[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胡振开;;理想教师的心理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7 任苇;;孩子未来的爱情与父母有关?[J];心理与健康;2010年06期
8 孟玉芬;赵淑琦;;浅议教师的威信[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06期
9 李令清;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J];人民教育;2004年22期
10 劳本信;教育管理的十三种效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小华;霍莉钦;丛中;;大学生依恋心理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冉俐雯;刘翔平;;焦虑型个体亲密关系团体辅导效果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腰秀平;;不同成人依恋风格大学生的恋爱压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程燕;余林;;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对网恋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蔺雯雯;崔丽霞;;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亲密恐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占虎;;平安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调查结果及对策[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董婕;李强;;述情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维度关系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任真;叶智;杨安博;;大学生对父母亲的依恋与大五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燕华;陈晓;;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人际交往困扰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芳;父亲影响女儿“性”心理[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2 江苏省通州市川港中学 刘谨 袁冲;校长与教师间的法则[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魏文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缘何失声[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青海省循化县清水学区校长 马福良;放任不管能树立威信吗?[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李庆锋;留守儿童问题调查[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志芳;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崔萌;大学生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3 蔺雯雯;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亲密恐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林川;大学生爱情满意感与冲突的质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立花;青少年亲密感发展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仲星;医学生应对方式和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7 史朝霞;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菲;高校中年女教师家庭关系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宇;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全凤兰;论早期亲子依恋模式的心理病理学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5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