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研究中的“史论结合”
本文选题:教育史 + 教育研究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史论结合"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事物已经过去了的发展过程、当前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的总和的全面研究,全面把握事物的历史发展实际,并进一步发现相关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提出更加科学的理论及指导事物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科学观点。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助于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教育研究者要很好地在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结合",除了要具备"史论结合"的意识外,还需要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和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eory,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ies"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um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has pass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is happening now and is about to happen, and the relevant fac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grasp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ings, and further finds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regularity of related things, and puts forward a more scientific theory and a scientific viewpoint to guide the furthe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ngs. It is not only possible to carry out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theor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but also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historical theory combination" wel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cal theory combination", but also need to achieve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qualiti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有效模式研究”(DGA090151),项目负责人:廖其发
【分类号】:G40-0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徐刚,白建民;史论结合原则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培基;;史论结合治学法——治学方法简论之二[J];汉字文化;2012年03期
3 吕绍纲;;漫评史论结合[J];晋阳学刊;1983年06期
4 毛永政;;史论“结合点”之断想[J];广州研究;1987年11期
5 文思启;史论结合新议[J];思想战线;1987年01期
6 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朱德全,刘静;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元认知开发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翼星;张岱年先生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读《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J];博览群书;2004年07期
2 钱学敏;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3期
3 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的表征及元认知开发[J];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4 朱德全,宋乃庆;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J];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5 廖其发;论我国的学制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唐忠民;王继春;;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朱德全,宋乃庆;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J];学科教育;1997年06期
8 胡小松,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的再反馈程式与元认知训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彬彬;开放、敏锐而又切实的“问题意识”——读《多维视野中的鲁迅》[J];文学评论;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伟,顾黄初;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10期
2 周洪宇;;教育史研究改革管抒[J];教育评论;1991年02期
3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纪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2期
4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02期
5 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6 杨伟玉;;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7 高时良;;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史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86年03期
8 刘钦腾;;近10年我国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9 张继荣;;浅谈内容分析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7期
10 谈儒强;;教育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与评价标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刘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圣华;基层教育研究者应构筑什么样的心灵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金林祥;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杨孔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4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5 何东昌;为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练玉春;超越专业的专业愉悦[N];光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晓雷;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炬[N];平顶山日报;2006年
8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许庆豫 博士;让教育研究成为真正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王晨;隐藏在词条下的知识演进:百科全书中的前沿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金林祥邋董美英;历史在对话中流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8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洁;中学校长与高校教育研究者思维惯习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湖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教育科研机制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伞晓辉;计算机科学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郝丽霞;2000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主要进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周志高;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规范性的理论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汤诗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教育研究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9 赵光磊;视觉文化教育研究——后现代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8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8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