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国民性”探究的教育学诉求

发布时间:2018-06-13 15:01

  本文选题:国民性 + 国民性培育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07期


【摘要】:国民性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解读。从教育学视角解读国民性,即一国之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整体素养,也是一个国家人性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及本真内涵表明,教育在国民性的培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却存在着严重的"国民性"缺失问题,表现为教育中人性的缺失、"中国人"的缺失及文化底蕴的缺失等。探寻"国民性"的构成要素,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立教育目的中的"中国人"定位,进而对当下中国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其担当起培育国民性的神圣使命,便成为关注国民性问题的教育学诉求。
[Abstract]:National character is a multi-disciplinary concept,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its connotation. To interpret th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that is,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the overall accomplishment of the people of a country, is also a highly generalized and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human nature of a country. The history and true connotation of human education show that education plays an inestim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However, examin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ere is a serious lack of "national character",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human nature in education, the lack of "Chinese" and the lack of cultural background, etc.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character", excavate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establishes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i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hen carries out all-round reform of the present Chinese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take on the sacred mission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character. Therefore, it becomes the appeal of pedagogy concerned ab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 problem.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容中逵;;论教育目的表述的国民性问题——战后中、韩、日、新四国教育目的之国民性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容中逵;;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宏观教育决策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容中逵;;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3 李栋;杨道宇;;让国民教育走向国民性教育[J];理论界;2014年01期

4 李太平;王超;;教育培养国民性的可能与限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年01期

5 韩月;;国民性与教育在当下的三重背离[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23期

6 郭晓霞;;宏观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前沿;2014年01期

7 郭冰;;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9年21期

8 容中逵;;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9 郑志辉;刘德华;;国民性改造的教育学之思[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10 赵彦俊;王晓阳;王刚;;国民性的文化性格、生成机理及其学校教育[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爽;青海藏族大学生国家意识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忠魁;论日本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与教改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3 朴泰洙,朴成日;20世纪末韩国的教育改革政策和21世纪课题[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4 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王万民;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探微[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年02期

6 张谦;韩国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涛;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江苏教育;1986年17期

2 成有信;;不全面 不准确 不科学——评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4期

3 孟雨;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4 孙小荣;;关于统一教育指导思想的一点看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02期

5 陆小伟;文化制约下的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卢美松;;朱熹的教育目的论和教育内容论浅释[J];教育评论;1990年06期

7 徐志京;;对《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辨析》一文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01期

8 陈桂生;;略论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独到见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3年03期

9 潘艺林;;有关掌握学习的实验应重视布卢姆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01期

10 付正萍;浅谈教育中的伦理学[J];统计教育;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险峰;周训梅;;士的崛起及其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刘桂林;;浅谈刘埙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施克灿;;试论金履祥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瑾;一条走廊也能达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报;2009年

2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3 翟建会(作者单位系泽州县下村镇中学);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学导报;2006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向阳;德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英山县长冲中学 马燕 李友纲;谈“严”说“爱”[N];黄冈日报;2006年

6 沈峰;给学生申辩的权利:一种看得见的民主[N];工人日报;2003年

7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少波;在审美与和谐中升华学校文化[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紫坊小学校长 王改凤;新课程实施之现状[N];长治日报;2005年

9 实习记者 张倩侠 本报记者 徐启建;教师需要教育哲学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4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5 王本余;教育中的儿童基本权利及优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贾秋实;论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及其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平功波;布列钦卡教育科学思想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洪兰;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研究及我国教育目的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4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14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