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学制与近代中国人才培养
本文选题:壬戌学制 + 人才培养 ; 参考:《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壬戌学制不仅是中国学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学习和借鉴了美国学制的某些做法,同时紧紧与中国的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类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受教育程度,为我国近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Abstract]:Nonxu school system is not only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hool syst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it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lso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iversities, greatl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graduates.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moder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玉;;吴汝纶赴日考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刘桂玲;;中国近代学制对中学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3 舒习龙;;姚锡光的教育考察与教育思想刍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黄孝群;王小花;;从癸卯学制看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代祥;;清末赴日官绅教育考察述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彭平一;张百熙与晚清教育改革[J];船山学刊;2002年01期
7 李宗刚;;在战争语境规范下发生的五四文学[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杨建华;;中国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理论传播[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3期
9 涂怀京;胡适教育法制思想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赵琳琳;米红;;“依附发展”与“自主创新”——高等教育两种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何生根;;吴汝纶与清末学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杨天平;;“中体西用”的思想与清末的教育宗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建华;;中国教育期刊与近代学制嬗变——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5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月;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小清;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个性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景玄;蒋维乔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蕊;清末之《奏定学堂章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京彩;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变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蓉蓉;张百熙的学制改革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明飞;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九届会议相关文献整理及其史料价值分析[D];云南大学;2011年
10 王林钢;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22-193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倬,郑沪娥;我国近代壬戌学制与体育课程的改革背景、特点及其历史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高奇;;壬戌学制——职业教育从“富国强兵”的实业教育向关注国计民生的职业教育之转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7期
3 刘会;《壬戌学制》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杨子云;杜珂;蒋卫武;贾存斗;;温故1922[J];中国改革;2009年05期
5 梁尔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壬戌学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9期
6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7 田景正;;略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苏两国教育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3期
8 陈近;;20世纪20年代浙江省的教育改革[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高丽敏;;1902-1948年的中小学伦理教育精神[J];理论界;2010年12期
10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论文提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华倬;;论我国近代壬戌学制前后体育课程的改革背景、特点及其历史价值[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彭志武;;民国前期学制演变及其局限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王建军;;论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生与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毕苑;;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曲铁华;常艳芳;;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维强 书评人;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的三种特征[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项贤明;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上[N];学习时报;2010年
3 毕苑;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宁之;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罗银科;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瑞柏;壬戌学制的奠基、成型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贺;赴美教育考察报告对“壬戌学制”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明洁;壬戌学制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袁德亮;《壬戌学制》:中国教育自主意识觉醒之标志[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二艳;二十世纪初叶文论中的文学名词审定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胡伟光;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12-1927)[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昕揆;近代学制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确立[D];河南大学;2007年
9 苏刚;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向宁;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9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2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