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
本文选题:离土教育 + 热土教育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升学为手段求职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城市导向的齐一化教育。在根底上它是一种离土教育,是反生态的,因此注定是无根的,因为它是一种疏离自然、远离生活的"书呆子教育",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失去心理坐标,产生孤独感,导致鲜活生命的萎谢。对于今日的生态危机,现代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式微,现代教育为工业文明所培养人才之过剩就成为一种必然。作为现代文明超越者,后现代生态文明需要新型人才,因此它呼唤一种热土教育,这是一种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的有根教育,它注重增强学生与世界的联系感,它把培养学生厚重的责任感和深邃的归属感作为教育的目的。这种后现代的热土教育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为这种热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反过来,这种后现代的热土教育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modern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seeking employment by mea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city-oriented and unifying education. On the base, it is a kind of education from the earth, is anti-ecological, and is therefore destined to be rootless, because it is a kind of "nerd education" which is alienated from nature and far from life. It only emphasizes the study of book knowledge and cuts off students, schools, and education from nature. The connection of society, tradition and practice makes the students of our education lose their psychological coordinate, produce loneliness, and lead to the wilting of fresh life. Modern education bears the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ecological crisis. With the decline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surplus of talents trained by modern education for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ecomes inevitable. As a transcend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post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eds new talents, so it calls for a kind of hot earth educ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rooted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the common welfare of local community, and it emphasizes on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nne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 world. It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deep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ep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post-modern hot-earth educ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from extroverted economy to introverted economy provide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hot land education; in turn, this post-modern hot earth education will provide a strong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小琴;;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 阚阅;;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李培根;;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4 张永;农民家庭教育观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5 赫尔曼F.格林,王治河;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J];求是学刊;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黄永珍;;“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黄永珍;;“教学做合一”在《设备巡检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张庆华;;高校法学教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7期
5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张伯兴;;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法例谈[J];爱满天下;2006年04期
7 毕明生;;职教视野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再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方银霞;;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9 郭翠菊;论怀特海的教育艺术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郭翠菊;;论教师教育中教育学教学的“史·思·用”三维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于莹;;传承愉快教育思想,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樊星;;《史记》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姜根龙;;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崔玉婷;;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敖木巴斯尔;;蒙古族自主创新教育研究的探索历程和发展趋势[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张联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摭谈[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张予红;;如何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俞建华;;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10 尤敬党;张凤鸣;;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论纲[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向帮华;符号哲学视野中土家族敬祖习俗育人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试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辛娜;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成就学生未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涂菁菁;论我国成人公民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连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敏;职高单招班语文课前预习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颛孙伟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存新;中职工科专业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桂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培根;;谈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晓恭;;倡导生态文明 促进幸福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1期
3 朱国芬;;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4 王秀芹;;生态道德教育进学校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7期
5 张乐天;生态文明与教育[J];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6 戴和圣;;推行生态道德教育 提升素质健全人格——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7 于海洪;;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教育[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沈卫国;教育与生态文明[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1期
9 刘革,孙厚才,孔新役;关于生态文明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10 王琪;;教育也要引入生态文明的概念[J];天津教育;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淑玉;;生态道德教育: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侯京林;;生态文化与生态教育[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周小兰;;让学校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密相连[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巍;每名学生至少要种一棵树[N];河北日报;2009年
2 实习记者 骆明邋本报记者 俞莹;“瞄准”民生热点 现场督办代表建议[N];贵阳日报;2008年
3 赵学敏;从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看生态文化建设深远意义[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衣琼;贵阳远教经验获肯定[N];贵阳日报;2009年
5 汪金福 宋振远 邓卫华;2007:民生10件大事[N];联合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苏军;学以致用,多办教育实事[N];文汇报;2007年
7 沛县县委书记 冯兴振;生态文明立县 生态教育先行[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记者 王阳;未成年人生态素养成关注焦点[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刘长慧;全省绿色学校培训班在我市举办[N];长白山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天然;社会事业满眼春 惠民举措暖意浓[N];大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象;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田碧莹;环保诚信教育之基—和谐心灵培养探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李颖盾;论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4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