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社会本位课程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4 07:48

  本文选题:课程文化 + 社会本位 ; 参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课程文化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其持续生命力的,是在教育进步、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根据约瑟夫的课程文化理论,社会本位课程文化可以视为一种内容最为丰富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应以社会需求或改革为核心,采取的是一种批判主义取向的课程价值立场,体现了显著的实用主义与民主主义倾向。实用主义课程文化秉持一种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哲学传统,强调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本身能够应用于真实世界作为原则,致力于通过完整的目的性活动,培养出擅长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从而将学校与职场联接起来。民主主义课程文化倡导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化生存与共处,致力于通过强调平等的权利、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传播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当前,社会本位课程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时代潮流,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Abstract]:Curriculum culture gains its sustained vital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forms its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al progress,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Joseph's curriculum culture theory, the society-oriented curriculum cultur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abundant and mature curriculum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based on social needs or reforms. It adopts a critiq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value and embodies a remarkable tendency of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 Pragmatism curriculum culture adheres to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emphasizing that the teaching goa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curriculum itself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al world and be committed to the adoption of complete purposeful activities. Train people who are good at finding and solving real problems and connect schools to the workplace. The democratic curriculum culture advocates the democratic existence and coexistenc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is committed to communicating through equal rights, an open mind, a free environment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diverse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t present, social-based curriculum culture as a value orientation, a trend of the times, has become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通大学学生工作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3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10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A/2011/10)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卢帮明;《汽轮机设备与系统》教改的探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谷贤林;国外儿童教育理论演进探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10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单中惠;;赵祥麟与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美云;;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9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马艳粉;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0期

2 金志远;;课程文化:实质、属性与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1期

3 张文军;;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6期

4 吴言;;课程文化建设:内涵与目标[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04期

5 王琪;胡洁茹;;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文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宋文华;;课程文化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陈卫平;姚志宏;;构建从控制走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J];基础教育;2007年04期

8 王德如;;开展课程文化自觉研究 推进和谐课程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11期

9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10期

10 刘灿;;刍议课程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国华;刘军;;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何世祥;;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的情怀——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游学记[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瑜;昌吉市十小树立课程文化新理念[N];昌吉日报;2007年

2 湖北省武汉枫叶教育园区 邱广欣;课程文化引领学校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4年

3 刘引;用文化视野实施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马家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四川省绵阳师院 王楠;从画萍果看中、日、美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成尚荣;地理形态与学校课程[N];中国教师报;2014年

7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九隆实验学校 高林;向改革者致敬[N];中国教师报;2014年

8 黄晓丹;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素质[N];四平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褚清源;从第三代课改再出发[N];中国教师报;2014年

10 施家桥;谛听“和乐”拔节的声音[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3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程红兵;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仪;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环;试论语文课程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枫;我国大学课程文化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程东海;关于课程文化民族性优化研究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强;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靳璐;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冬梅;中国新加坡课程文化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燕;论校本课程文化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9 唐盈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朝晖;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危机与重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0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60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