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9 20:50
【摘要】:对5 289名中小学生施测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量表和流调中心专用的中文修订版抑郁量表(CES-D),以探讨积极心理品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其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除了知识与智慧、正义这两个美德外,勇气、仁慈、自制和超越自我这4个维度的美德均对个体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教育启示:挖掘和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针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Abstract]: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 questionnaire (VIA-Youth) and Chinese revised Depression scale (CES-D) were administered to 5 289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dep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depression; 2)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o the two virtues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and justice, the virtues of courage, kindness, self-control and transcendenc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 depression. The enlightenment of education: excava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 but also focus on differ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2010A02)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佐斌;高倩;;人际吸引研究的特质论与情境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莫柳军;;中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3 徐华春;黄希庭;柳春香;程科;;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与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湘兰;张林;;抑郁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研究动向[J];健康研究;2010年02期

2 陈晓;宋健;都海旭;;大学生单恋及其与成人依恋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0期

3 曾阅;张雪;;人际关系的形成与改善[J];青年文学家;2012年14期

4 江瑞辰;;社交焦虑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及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7期

5 徐华春;;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刘泽文;贺泽海;;成人依恋、主我分享与人际吸引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3期

7 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胡珍玉;;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8 王鑫强;张大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小溶;初一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丹;人格因素对抑郁性障碍患者症状表现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廖莎;抑郁性障碍患者的抑郁体验人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阎文蓉;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在煌;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卢嘉良;机关单位团队凝聚力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7 肖剑英;抑郁性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及其与述情障碍特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年

8 裴聪;关系冲突对辱虐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陈渝萍;初中“问题学生”不良表现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兴根;;大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成因及预防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登峰;贾晓明;杨中芳;;中国式抑郁[J];家庭科技;2006年01期

3 李闻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吸引与排斥现象的调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赵菊;抑郁的人际模式——人格、人际情境与抑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5 安晶卉,张建新;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新的探索——从模拟情境中寻找个体行为无序背后的有序[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6 张阳阳;佐斌;;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7 邹涛;姚树桥;;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8 潘施文;;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8期

9 潘小莉;;少女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17期

10 杨波,黄希庭;两种抑郁倾向人格: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概念及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有智;;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年03期

2 吴秀生;状态与特质性孤独和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孙丹;;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7年01期

4 侯秋霞;;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创造性倾向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虎祥;田宇;杨建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0期

6 郭中然;王金兰;;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王霏;;一种基于信任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詹海都;张广金;施玉青;叶秀枝;王丽;陈耀锐;;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以软件学院学生为例[J];考试周刊;2010年40期

9 侯并并;符明秋;薛文宗;焦鸭鸭;申春梅;;高中生学业压力与睡眠质量现状的相关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洪曾;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J];山东教育;2000年Z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一波;杨治良;张红;;老年抑郁症的症状、诊断及测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霍俊丽;;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抑郁个体中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邓凌;;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新卿;刘东慧;汤哲;孙厚亮;王恒;孟超;刘洁琼;;认知功能筛查量表在MCI和轻度AD患者中的应用[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彭旭;屈英;;综合医院内科不同科室就诊病人焦虑抑郁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宋凤宁;;中学教师自我差异与抑郁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曦;张建新;;青少年依恋问卷的修订及相关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丽珊;;大学生幸福指数与高中对大学期待间相关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段继扬;程良道;;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冯军军;中美艾滋病相关研究会议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陈列欣;ACEI治DR无效:相关研究应“叫停”?[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中医药抗肿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秦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研究启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记者 江世亮;沪吉携手深度利用蓝莓[N];文汇报;2005年

6 冯世容;中山医大包虫病相关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三类传染病治疗有望 辉瑞报告称相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8 高国起;山东完成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徐亚静;衔微木以填沧海[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记者 贾晓惠;血脂康相关研究通过国家验收[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梅;针刺结合SSRI_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孙静;湖北省随州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布静秋;CN0口腔鳞癌哨位淋巴结活检的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宋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I/D多态性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lu-Asp298突变与心肌梗塞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邹涛;大学生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戴研;纤溶酶原激和物抑制物-1(PAI-1)基因4G/5G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7 杨天燕;大鼠Hrh1基因新发现的cSNP位点及相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8 尹景载;疏经通督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免疫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刘慧松;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及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高楠;Gorenstein导出范畴及相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佳琳;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敏;大学生自尊稳定性与攻击性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平;学前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评价及与实际行为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于志涛;初中生父母自我效能感评估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秦向荣;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的相关及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辉;石家庄市高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建萍;昆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柴霞;重庆城区老年人家庭养老期待与子女支持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帮琼;重庆市中学生阅读漫画书的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邱迪嘉;监狱基层警察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6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26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