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东西方不同面孔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21:06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东西方不同面孔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表情转瞬即逝,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但可以完整呈现隐瞒的情绪,表达了人试图压抑和隐瞒的真实内心情感,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 本研究采用实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在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东西方不同人种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及训练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的面部表情的训练效果。85名中学和110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人格与微表情识别能力基本上无显著相关。 2、家庭教养方式,具体为母亲的拒绝维度与微表情识别能力显著正相关,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维度与微表情识别能力显著负相关。 3、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 4、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东西方不同人种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及训练效果上均差异显著。 5、训练能显著促进微表情的识别能力。 6、不同的面部微表情识别和训练效果上差异显著。 研究结果肯定了微表情识别能力及训练效果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人们更易识别与自己文化价值相近的微表情。
【关键词】:大五人格 家庭教养方式 微表情 METT 东西方面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文献综述12-20
- 1.1 引言12
- 1.2 微表情的界定及特性12-13
- 1.3 微表情研究现状13-16
- 1.3.1 微表情识别能力测验13-14
- 1.3.2 微表情训练工具研究14-16
- 1.4 识别微表情的应用研究16-17
- 1.4.1 临床领域的应用研究16
- 1.4.2 认知领域的应用研究16-17
- 1.4.3 谎言识别的应用研究17
- 1.4.4 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17
- 1.5 问题与展望17-19
- 1.5.1 微表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7-18
- 1.5.2 微表情分析的工具18-19
- 1.6 总结19-20
- 2 研究设计与实施20-23
- 2.1 研究假设20
- 2.2 被试20
- 2.3 实验材料20-22
- 2.3.1 大五人格量表(BFI)20-21
- 2.3.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21
- 2.3.3 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21-22
- 2.4 研究设计与程序22-23
- 2.5 实验流程23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3-29
- 3.1 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相关研究23-25
- 3.1.1 人格各维度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相关23-24
- 3.1.2 家庭教养方式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相关24
- 3.1.3 人格各维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24-25
- 3.2 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及微表情识别能力及训练效果上的差异25-27
- 3.2.1 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人格各维度上的差异25
- 3.2.2 中学生与大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25-26
- 3.2.3 中学生与大学生对东西方不同面孔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及训练效果上的差异26-27
- 3.3 不同的面部微表情的训练效果比较27-29
- 3.3.1 七种不同面部微表情的训练效果27-28
- 3.3.2 七种不同面部微表情与总体训练效果的差异28-29
- 4 讨论与结论29-34
- 4.1 微表情识别能力与人格、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讨论29-31
- 4.2 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及微表情识别上的总体差异讨论31-33
- 4.3 不同的面部微表情训练效果的差异讨论33-34
- 5 总结与反思34-35
- 5.1 研究总结34
- 5.2 研究不足34-35
- 5.2.1 研究群体的局限34-35
- 参考文献35-39
- 附录139-40
- 附录240-41
- 附录341-43
- 附录443-45
- 后记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东西方不同面孔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5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