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8:08

  本文关键词: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CSCL(Computer Supportd Ceollaboar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所探讨的是计算机技术在教与学、学习者与促进者所构成的协作环境中的协调作用。知识是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个体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协作而构建的,因此CSCL中的知识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知识建构强调的是知识是一种社会产品,并非简单的在他人帮助下的同化与顺应,而是在与伙伴从事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的,是一个在所探讨的领域中建立相互理解的过程。随着新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的产生,CSCL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与比较研究两种研究方法,选取了国外近十年来CSCL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比较,结合教育传播模型中的实体因素,构建了CSCL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探索了学习动机与共同体文化、CSCL脚本与支架策略、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工具与平台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国外研究的进展与国内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国外的视野提出了对CSCL知识建构的对策建议:对话引导策略、问题引导策略、工具组织引导策略、“乐中学”、团队管理、正确归因等策略。 在建立的CSCL知识建构分析框架中,动机与共同体文化章节中分析了当前促进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影响学习共同体文化的因素与促进策略;CSCL脚本与支架策略中介绍了当前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搭建脚手架促进学习者的元认知,记忆等研究;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介绍了知识建构中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和评价工具;工具与平台一章介绍了当前知识建构研究领域常用的工具,通用平台与典型的知识建构平台的应用现状。 最后根据建立的框架对国内外CSCL知识建构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并从国外CSCL知识建构成果的视角提出了建议,对“协在何处”的关注、新技术的引入、通用平台中知识建构的迁移等。
【关键词】:CSCL 知识建构 教育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TP39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研究概论9-1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9-10
  • 1.3 研究方法10-12
  • 1.3.1 文献法10-12
  • 1.3.2 比较研究法12
  • 1.4 研究过程与主要结论概述12
  • 1.5 研究概念界定12-14
  • 1.5.1 CSCL12-13
  • 1.5.2 知识建构13-1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概述14-17
  • 2.1 理论基础14-16
  • 2.1.1 建构主义理论14
  • 2.1.2 情境认知理论14-15
  • 2.1.3 群体动力理论15
  • 2.1.4 汉纳芬基于资源的支架设计策略15-16
  • 2.2 相关研究概述16-17
  • 第三章 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分析框架17-21
  • 3.1 传播理论17-18
  • 3.1.1 “5W”模型17
  • 3.1.2 “香农-韦弗”模型17-18
  • 3.1.3 教育传播模型18
  • 3.2 CSCL的特点与知识建构18-19
  • 3.3 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19-21
  • 第四章 CSCL脚本和支架策略21-34
  • 4.1 CSCL脚本21-22
  • 4.2 支架策略22-31
  • 4.2.1 概念支架22-23
  • 4.2.2 元认知支架23-26
  • 4.2.3 程序性支架26-28
  • 4.2.4 策略支架28-31
  • 4.3 从CSCL脚本和支架策略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31-34
  • 4.3.1 促进学习者元认知的发展策略31-32
  • 4.3.2 团队管理策略32-33
  • 4.3.3 会话引导策略33
  • 4.3.4 问题引导策略33-34
  • 第五章 学习活动与评价34-41
  • 5.1 活动组织策略34-36
  • 5.1.1 学习活动34-36
  • 5.2 知识建构评价36-37
  • 5.3 从学习活动与评价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37-41
  • 5.3.1 学习者个体清晰的自我认知37-38
  • 5.3.2 交互活动组织策略38-39
  • 5.3.3 建立学习活动规则39
  • 5.3.4 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39-40
  • 5.3.5 采用“乐中学”40-41
  • 第六章 工具与平台41-58
  • 6.1 知识建构工具41-46
  • 6.1.1 当前知识建构工具比较41
  • 6.1.2 Web2.0中的知识建构工具41-45
  • 6.1.3 Web2.0技术的特点分析45-46
  • 6.2 通用平台46-47
  • 6.2.1 通用平台的特点分析46-47
  • 6.3 知识建构平台47-57
  • 6.3.1 WISE工具(Web-based Integrated Science Environment)47
  • 6.3.2 Blackboard工具47-48
  • 6.3.3 EPSILON48
  • 6.3.4 知识论坛(KnowledgeForm)48-56
  • 6.3.6 KF论坛特点分析56-57
  • 6.4 知识建构工具与平台开发的建议57-58
  • 第七章 动机与共同体文化58-67
  • 7.1 学习动机58-60
  • 7.1.1 学习动机58-60
  • 7.2 知识建构共同体文化60-62
  • 7.2.1 积极的相互依赖60-61
  • 7.2.2 小组凝聚力61
  • 7.2.3 学习任务61
  • 7.2.4 小组构成61-62
  • 7.3 从动机与共同体文化的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62-67
  • 7.3.1 适度的学习任务62-63
  • 7.3.2 异质分组策略63
  • 7.3.3 表演、扮演多角色63-64
  • 7.3.4 “重视学习者”64
  • 7.3.5 正确归因64
  • 7.3.6 知识建构小组的多元文化64-65
  • 7.3.7 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65
  • 7.3.8 培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65-67
  • 第八章 从国外研究得到的启示67-73
  • 8.1 国外研究的特点67-68
  • 8.2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68-70
  • 8.3 国内外研究对比70-71
  • 8.4 CSCL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性建议71-73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73-75
  • 9.1 研究成果与结论73-74
  • 9.2 不足与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83
  • 致谢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3 任剑锋,李克东;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4 魏淑华;张大均;;国外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谢幼如;;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6 况姗芸;李克东;;Blackboard环境下的师生在线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7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柴少明;赵建华;李克东;;基于活动理论的CSCL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9 刘黄玲子,朱伶俐,陈义勤,黄荣怀;基于交互分析的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5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