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感知驱动的自适应个性化学习及交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学海,周立,龚育昌,赵振西;自适应超媒体技术及其在智能化CAI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02期
2 岳玮宁,王悦,汪国平,王衡,董士海;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系统模型[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年01期
3 许高攀;曾文华;黄翠兰;;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风新,王寒光;基于Java技术实现交互式个性化的远程教学系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柏宏权,李艺;利用适应性超媒体技术建构智能网络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文春明;吴建生;;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年06期
4 王颖;;移动Agent上下文知晓模型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年01期
5 张志洁;邓卫红;陈伟令;;基于CONTEXT的智能学习助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4期
6 孙君明,郭红;网络智能化教学模型的设计[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7 谢延红;王志军;耿霞;钱爱增;;《数据结构》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敏;桑书娟;;普适计算环境中的上下文感知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7期
9 湛群;黄晨;杜兆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陈明志;陈水利;;基于修正ID3的虚拟环境上下文规则生成算法[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衡;蒋斌;岳玮宁;;上下文感知人机交互中的数据融合[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2 张磊;俞建新;;上下文感知在导游系统中的应用[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罗匡;黄金涛;李起成;王衡;汪国平;;PCW:一个基于日志的流媒体同步合成系统[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4 程时伟;秦绪佳;刘肖健;;上下文驱动的移动设备用户界面设计方法[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5 魏婧;覃征;;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用户界面构件模型[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旭伟;集成情境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秦怀峰;面向感知网的上下文敏感计算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亮;虚拟环境中基于语义的三维交互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程时伟;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侯文君;基于情境感知的智能虚拟装配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宋言伟;基于P2P网络节点上下文的任务分解和调度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史艳翠;基于通信数据的上下文移动用户偏好动态获取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陈浩;Web搜索的用户兴趣与智能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任飞;智能电视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军艳;普适计算下的上下文感知计算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韩云;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贺培振;普适计算在煤矿通风网络解算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谭慧琳;基于遗传算法的知识推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曲振华;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环境感知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周茜;基于本体的教学领域知识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健;基于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协同学习任务生成模型[D];燕山大学;2010年
8 李唯实;个性化教育中的学习者模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高善涛;面向普适计算的智能校园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王乾;本体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静,周竹荣;智能教学系统新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晓军;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君;;高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11期
2 陈仕品;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刘丽萍;胡畔;;关于远程开放个性化网络学习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李益才,张小真;多模式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规划与模式调度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年04期
5 杜芸普,周三元;一种基于多agent的合作智能教学系统模型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钟连君;陈雪娇;;ITS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7期
7 杨宗芝;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智能教学系统的构建方法[J];教育信息化;1999年07期
8 张晓清;肖建华;;基于学生认知模型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算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0期
9 赵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能力[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11期
10 王芮;;教育革新:基于1:1数字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探究[J];中小学电教;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伟;黄建恩;;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2 潘娜;;2794例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文佳;王雷;;运动生理学网络课程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的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晓燕;周福轩;;高中团体心理活动课在山区学校的几点有益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5 朱雪娜;梁爱民;;北京市大兴区农村2-3岁儿童气质、父母养育的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Kinshuk;Sabine Graf;Maiga Chang;Jon Dron;Dunwei Wen;Vive Kumar;Oscar Lin;;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之下的适应性和个性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杨晓;;高三学生心理建设初探[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8 杨昌钧;;《新课改下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课堂研究》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王志强;;大学生网络成瘾归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史红伟;;关于我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燕;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网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N];光明日报;2011年
2 李茂;个性化学习:英国2020年的教育愿景[N];中国教师报;2007年
3 白玉山 撰文;兴利除弊 疏导为主 充分发挥网络对学生的重要作用[N];天津教育报;2008年
4 蒋广西 张正卓;沭阳“1+3”拓展远教站点建设[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萧斌臣 向继贵;在快速扩张与理性发展间寻找平衡点[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耿丽娜(作者单位:龙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怎样面对害羞的孩子[N];辽源日报;2005年
8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 邱华国;以长尾理论料想未来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记者 邹玲;我州农村远程教育覆盖率达37%[N];博尔塔拉报;2007年
10 黑江远;黑龙江实现“学用转化”[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太华;情感教学agent:建模与反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敏;教师自主学习调节模式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志文;个性化多媒体网上教室的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02年
2 兰丽霞;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中学生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乙雄;项目反应原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左向东;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靳君;基于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教学活动编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菁华;军校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适应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孟玲玲;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志梅;个性化学习内容组织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志军;新课程视域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李波;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25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2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