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及关系终止后的眼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5:27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及关系终止后的眼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大学后学生产生和发展浪漫关系是一种极其自然和和常见的现象,发展健康的浪漫关系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化发展以及未来的婚姻幸福都有积极影响,但是如果浪漫关系发展的不健康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本文从促进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视角关注了大学生浪漫关系的认知类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浪漫关系终止后的情绪变化和疏导问题,从而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浪漫关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浪漫关系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编制《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研究二采用《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成人依恋问卷》,来探讨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总体特点和在性别、年级、恋爱状态上的特点,并探讨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三包含两个实验,均采用Tobii120眼动仪进行实验,探讨了处于三种不同浪漫关系状态(正在恋爱中、失恋1-3个月之内、4-12个月之内)的大学生观看积极情绪图片(面孔和情景)和消极情绪图片(面孔和情景)的眼动特点,从而了解大学生浪漫关系终止后的情绪状况并提出对策。 通过三个研究,得出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由利他型、互助型、婚姻型、快餐型四个维度组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大学生的四种浪漫关系认知类型是不平衡的,在性别、年级、恋爱状态上存在差异。(3)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除利他型与父母控制,婚姻型与依恋回避,快餐型与父母温暖、父母控制、依恋焦虑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四种认知类型与其他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P0.01)。(4)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利他型回归模型中,依恋焦虑、心理自主支持和依恋回避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利他型12.7%的变异;在互助型回归模型中,依恋安全、依恋回避和心理自主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互助型31.1%的变异;在婚姻型回归模型中,依恋安全、父母控制、心理自主支持和依恋焦虑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婚姻型12.5%的变异;在快餐型模型中,依恋回避、依恋安全进入了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快餐型23.1%的变异。(5)在眼动实验中,三组被试观看积极情绪图片(面孔图片和情景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面孔图片和情景图片)显示出不同的眼动特征,其中失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观看消极情绪图片,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失恋的大学生,尤其是失恋三个月以内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浪漫关系 认知类型 眼动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5
  • 第1章 文献综述15-29
  • 1.1 浪漫关系研究的概述15-18
  • 1.1.1 浪漫关系的概念界定15-16
  • 1.1.2 浪漫关系的类型16
  • 1.1.3 浪漫关系的测量16-17
  • 1.1.4 目前大学生浪漫关系的发展特点和现状17
  • 1.1.5 大学生浪漫关系终止后的相关研究17-18
  • 1.2 教养方式研究的概述18-20
  • 1.2.1 教养方式的含义18-19
  • 1.2.2 教养方式的分类19
  • 1.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19-20
  • 1.3 成人依恋研究的概述20-22
  • 1.3.1 依恋的含义20-21
  • 1.3.2 成人依恋的类型和维度21
  • 1.3.3 成人依恋的测量21-22
  • 1.4 浪漫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的关系22-24
  • 1.4.1 浪漫关系与教养方式的关系22-23
  • 1.4.2 浪漫关系与成人依恋的关系23-24
  • 1.5 眼动技术与情绪研究的概述24-27
  • 1.5.1 眼动技术的简介24
  • 1.5.2 眼动指标介绍24-25
  • 1.5.3 情绪的简介25
  • 1.5.4 情绪的测量25-26
  • 1.5.5 情绪与眼动研究26-27
  • 1.6 问题提出27-29
  • 第2章 研究设计29-33
  • 2.1 研究目的29
  • 2.2 研究意义29-30
  • 2.3 研究假设30
  • 2.4 研究方法30-33
  • 2.4.1 文献查阅法30
  • 2.4.2 访谈法30
  • 2.4.3 问卷法30-31
  • 2.4.4 实验法31-33
  • 第3章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的编制33-45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33
  • 3.1.1 研究目的33
  • 3.1.2 研究假设33
  • 3.2 研究过程33-41
  • 3.2.1 查看文献资料33-34
  • 3.2.2 开放式访谈34
  • 3.2.3 问卷项目编制34
  • 3.2.4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的预测34-38
  • 3.2.4.1 被试35
  • 3.2.4.2 工具35
  • 3.2.4.3 数据处理35
  • 3.2.4.4 结果35-38
  • 3.2.5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38-41
  • 3.2.5.1 被试38
  • 3.2.5.2 工具38-39
  • 3.2.5.3 数据处理39
  • 3.2.5.4 结果39-41
  • 3.3 讨论41-43
  • 3.3.1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的结构41-42
  • 3.3.2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的信效度42-43
  • 3.3.3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问卷》的评价标准43
  • 3.5 结论43-45
  • 第4章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45-67
  • 4.1 研究目的45
  • 4.2 研究假设45
  • 4.3 研究方法45-48
  • 4.3.1 被试45-46
  • 4.3.2 工具46-47
  • 4.3.3 数据处理47-48
  • 4.4 结果与分析48-55
  • 4.4.1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总体特征48
  • 4.4.2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在性别、年级、恋爱状态上的差异48-51
  • 4.4.2.1 不同性别之间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差异比较48-49
  • 4.4.2.2 不同年级之间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差异比较49-50
  • 4.4.2.3 不同恋爱状态之间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差异比较50-51
  • 4.4.3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的相关分析51-52
  • 4.4.4 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回归分析52-55
  • 4.4.4.1 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利他型认知类型的回归分析52
  • 4.4.4.2 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互助型认知类型的回归分析52-53
  • 4.4.4.3 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婚姻型认知类型的回归分析53-54
  • 4.4.4.4 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浪漫关系快餐型认知类型的回归分析54-55
  • 4.5 讨论55-64
  • 4.5.1 大学生浪漫关系类型的总体特征55-56
  • 4.5.2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在性别、年级、恋爱状态上的差异分析56-59
  • 4.5.2.1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56-57
  • 4.5.2.2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57-58
  • 4.5.2.3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在恋爱状态上的差异分析58-59
  • 4.5.3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的关系59-63
  • 4.5.4 建议和对策63-64
  • 4.6 结论64-67
  • 第5章 大学生浪漫关系终止后的眼动实验67-91
  • 5.1 实验一 不同恋爱状态的大学生观看情绪面孔图片的眼动研究67-78
  • 5.1.1 研究目的67
  • 5.1.2 研究假设67
  • 5.1.3 研究方法67-73
  • 5.1.3.1 实验被试67-68
  • 5.1.3.2 实验工具68
  • 5.1.3.3 实验材料68-70
  • 5.1.3.4 实验设计70
  • 5.1.3.5 实验程序70-72
  • 5.1.3.6 分析指标72-73
  • 5.1.3.7 数据的筛选73
  • 5.1.3.8 数据处理73
  • 5.1.4 实验结果73-77
  • 5.1.5 小结77-78
  • 5.2 实验二 不同恋爱状态的大学生观看情绪情景图片的眼动研究78-87
  • 5.2.1 研究目的78
  • 5.2.2 研究假设78
  • 5.2.3 研究方法78-82
  • 5.2.3.1 实验被试78
  • 5.2.3.2 实验工具78
  • 5.2.3.3 实验材料78-80
  • 5.2.3.4 实验设计80-81
  • 5.2.3.5 实验程序81
  • 5.2.3.6 分析指标81
  • 5.2.3.7 数据的筛选81
  • 5.2.3.8 数据的处理81-82
  • 5.2.4 实验结果82-86
  • 5.2.5 小结86-87
  • 5.3 讨论87-90
  • 5.3.1 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讨论分析87-89
  • 5.3.2 建议和对策89-90
  • 5.4 结论90-91
  • 第6章 总讨论91-97
  • 6.1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问卷》的编制91-92
  • 6.2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的特征92-93
  • 6.3 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的关系93
  • 6.4 大学生浪漫关系终止后的眼动特征93-94
  • 6.5 对大学生浪漫关系研究的思考94-97
  • 第7章 总结论97-99
  • 第8章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99-101
  • 8.1 研究创新点99
  • 8.2 研究不足99-101
  • 第9章 研究展望101-103
  • 参考文献103-111
  • 附录111-123
  • 致谢123-12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国利;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阎国利,白学军;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年03期

3 韩玉昌,许晓丽;开启心灵的窗口——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兼论心理学的实验方法[J];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4 华兵;心灵的奥秘如何才能被揭开?——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J];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5 韩玉昌,任桂琴;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03年06期

6 张金桥;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陶云,刘艳,宋耀武;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8 白学军,张兴利;当前阅读眼动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9 闫国利,田宏杰;乐谱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10 闫国利,田宏杰,张仙峰;汽车驾驶行为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秀莹;L.Wang;J.A.Stern;;汉字信号监测的眼动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沃建中;李琪;;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的眼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夏凌翔;黄希庭;;自立人格对认知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周鹏生;;三门问题前提表征与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兆青;王敬欣;徐蕾;李琳;;恋人内隐积极联想效应:行为与眼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李琳;王敬欣;;汉字识别中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的眼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韩玉昌;隋雪;;中英文词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闫国利;卞迁;白学军;崔磊;;词素位置的颠倒对汉语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胡晏雯;闫国利;;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陈庆荣;邓铸;谭顶良;;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的眼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沃建中;走进眼动研究大门[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波;分栏设计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付玉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高级阶段阅读眼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丽红;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大学生图文阅读中插图效应的眼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路荣;中小学生进行几何图形推理过程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杰;中英文短文中词跳读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孟亭;面孔认知性别差异的眼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娜;不同年级中学生阅读议论文过程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鹏程;汉字模糊信息的线索搜寻与模式识别的眼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建元;练习对异族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小娟;大学生浏览图书整体设计的眼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9 骆劲华;不同年级学生在平面几何解题中添加辅助线过程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超;高中生解答有无物理图力学问题过程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浪漫关系认知类型及关系终止后的眼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4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