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智能化时代慕课(MOOCs)的价值走向
发布时间:2021-01-08 05:49
智能化时代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职业的变迁,还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改变。作为一种"随用随学"的学习方式,慕课也势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智能化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呼唤慕课的价值由知识汲取向"转识成智"转变。对此,应该从"去粗取精"的知识选择能力、"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知识重构"的建构能力以及"合作共享"的交往能力四个层面,进行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追求,并从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劣构承载的主题内容、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实践,以提升学习者在智能化时代的学习与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促进慕课的有效实施。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8,36(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智能机器发展与教育应对之策人机合作:与机器组建学习团队
知识上升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智慧,这些智慧又将体现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汲取,构成知识、智慧、能力的动态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持续有效地学习。如图4所示。图4知识与智慧的转化关系面对当下慕课种类、知识日益繁多,生活、知识的“碎片化”,以及社会和各种职业对学习者不断提出、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要求,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其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图5所示。图5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内涵(一)呼唤学习者“去粗取精”的选择能力在慕课学习中,“去粗取精”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筛选、过滤的过程。一方面,现今慕课平台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学习者需要能够分辨出质量高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进行学习。因为慕课为学习者提供的知识,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涵盖了多门学科,并且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习者善于能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能够产生“知识效益”的知识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不同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有限,慕课是面向所有人,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学习者,因而,慕课的讨论区中会存在其他学习者发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看法,学习者需要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见解,剔除无关的、甚至是干扰性的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二)呼唤学习者“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前提,思
对和解决突发性问题、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慕课中的这些内容,能够为人们在智能化时代完成职业转换提供有效帮助。(三)促发深思:慕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概言之,慕课中“转识成智”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转”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者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并升华为智慧,强调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慕课中帮助学习者实现“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在慕课中启发学习者进行思考的过程。“促发深思”,是慕课教学之关键,其关系如图6所示:图6慕课中“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1.问题是核心曹传东、赵华新在其研究中提出,学习者对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表现出了更强的参与意愿,就需要教师提出更高质量的话题[14]。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该有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值得学习者去思考,这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深入、扩展或者延伸。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习者各抒己见。慕课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这就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思考的主动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习者做到乐学乐思,最终达到“转识成智”。2.引导是关键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思考。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是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再次设疑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如图7所示。这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器智能视域下的教育发展与实践范式新探——2018《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的启示[J]. 陈松云,何高大.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3)
[2]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基于《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及“云劳动”的解读[J]. 潘天君,欧阳忠明.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3]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J]. 陈晓珊. 现代教育技术. 2018(01)
[4]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写给下一代的信[J]. 黎加厚. 人民教育. 2018(01)
[5]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设计研究[J]. 卢潇,胡凡刚.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5)
[6]翻转课堂蕴涵的学习理念摭论[J]. 卢潇,胡凡刚,刘永琪.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2)
[7]偏离与回归:基于人本价值的慕课反思——兼议cMOOC与xMOOC的融合[J]. 冯永华.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0)
[8]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9]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 曹传东,赵华新. 中国远程教育. 2016(03)
[10]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 谭维智. 教育研究. 2016(02)
本文编号:2964040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8,36(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智能机器发展与教育应对之策人机合作:与机器组建学习团队
知识上升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智慧,这些智慧又将体现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汲取,构成知识、智慧、能力的动态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持续有效地学习。如图4所示。图4知识与智慧的转化关系面对当下慕课种类、知识日益繁多,生活、知识的“碎片化”,以及社会和各种职业对学习者不断提出、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要求,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其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图5所示。图5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内涵(一)呼唤学习者“去粗取精”的选择能力在慕课学习中,“去粗取精”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筛选、过滤的过程。一方面,现今慕课平台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学习者需要能够分辨出质量高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进行学习。因为慕课为学习者提供的知识,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涵盖了多门学科,并且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习者善于能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能够产生“知识效益”的知识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不同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有限,慕课是面向所有人,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学习者,因而,慕课的讨论区中会存在其他学习者发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看法,学习者需要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见解,剔除无关的、甚至是干扰性的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二)呼唤学习者“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前提,思
对和解决突发性问题、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慕课中的这些内容,能够为人们在智能化时代完成职业转换提供有效帮助。(三)促发深思:慕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概言之,慕课中“转识成智”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转”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者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并升华为智慧,强调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慕课中帮助学习者实现“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在慕课中启发学习者进行思考的过程。“促发深思”,是慕课教学之关键,其关系如图6所示:图6慕课中“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1.问题是核心曹传东、赵华新在其研究中提出,学习者对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表现出了更强的参与意愿,就需要教师提出更高质量的话题[14]。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该有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值得学习者去思考,这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深入、扩展或者延伸。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习者各抒己见。慕课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这就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思考的主动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习者做到乐学乐思,最终达到“转识成智”。2.引导是关键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思考。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是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再次设疑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如图7所示。这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器智能视域下的教育发展与实践范式新探——2018《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的启示[J]. 陈松云,何高大.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3)
[2]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基于《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及“云劳动”的解读[J]. 潘天君,欧阳忠明.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3]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J]. 陈晓珊. 现代教育技术. 2018(01)
[4]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写给下一代的信[J]. 黎加厚. 人民教育. 2018(01)
[5]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设计研究[J]. 卢潇,胡凡刚.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5)
[6]翻转课堂蕴涵的学习理念摭论[J]. 卢潇,胡凡刚,刘永琪.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2)
[7]偏离与回归:基于人本价值的慕课反思——兼议cMOOC与xMOOC的融合[J]. 冯永华.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0)
[8]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9]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 曹传东,赵华新. 中国远程教育. 2016(03)
[10]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 谭维智. 教育研究. 2016(02)
本文编号:2964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96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