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19:53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中学教育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整体上理清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分别从制度、课程、训育等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论述。而后试图在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归整分析的基础上,以量化形式描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发展。 西方中学的发展存在贵族性的“下构型”路线和平民性的“上构型”路线,现代中学制度在两条发展路径的沟通中逐渐成形。沟通过程中这种由社会性矛盾所引起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矛盾在西方自然发展的中学制度中逐渐得到调整。而我国现代中学制度的产生是在向西方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骤然、成套出台的,所移植的制度中包含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意义并不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学教育目标定位上一直纠缠于升学准备、充实普通知识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生活和职业预备三种取向的分离与结合,在中学制度模式上长期存在单轨制与多轨制、分段制与一贯制、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争论,正表明了这种调适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在理论上虽已...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基本特征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中学观念的引入与清末中学制度的建立
一、 西方中学教育的演进
二、 中学教育观念的引入及在清末的实践
三、 中学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中学制度的探索
一、 关于“文实分科”与设立中学第二部的争议
二、 一个没有实现的计划——1915年湖南学制提案与中学教育
三、 清末民初大学预科(高等学堂)的中学性
第三节 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制度的发展
一、 来自美国的影响
二、 “三·三”制的确立
三、 综合中学的兴衰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关于中学制度的讨论和改革试验
一、 三十年代中期的讨论
二、 中学制度的新探索和试验
第二章 课程设置与实施
第一节 课程设置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 清末民初的中学课程设置
二、 20年代的学分制与中学课程设置
三、 30-40年代的频繁调整
第二节 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势
一、 课程构型的演变特征
二、 课目构成的演变特征
三、 课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中学训育理论与实施
第一节 中学训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
一、 民国初年: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
二、 五四运动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兴盛
三、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政策化和体系化
四、 训教合一:永恒的理论主题
第二节 学校训育组织设施的变迁
一、 清末民初中学监督(校长)、监学(学监)与训育
二、 “五·四”后学校训育组织实施的改革与争论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级任制、导师制及军训制度
第三节 学生自治会与中学训育
一、 清末民初的蕴酿
二、 五四运动后的勃兴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整顿与限制
第四章 中学教育发展状态的量化考察
第一节 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构成
一、 中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
二、 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中学教育地区分布与性别构成
一、 中学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历史流动
二、 中学女子教育的进展
结语
一、 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
二、 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 加强文理渗透,中学应以不分文、理科为宜
四、 发展综合中学应当审慎
附录
本文编号:3009490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基本特征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中学观念的引入与清末中学制度的建立
一、 西方中学教育的演进
二、 中学教育观念的引入及在清末的实践
三、 中学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中学制度的探索
一、 关于“文实分科”与设立中学第二部的争议
二、 一个没有实现的计划——1915年湖南学制提案与中学教育
三、 清末民初大学预科(高等学堂)的中学性
第三节 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制度的发展
一、 来自美国的影响
二、 “三·三”制的确立
三、 综合中学的兴衰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关于中学制度的讨论和改革试验
一、 三十年代中期的讨论
二、 中学制度的新探索和试验
第二章 课程设置与实施
第一节 课程设置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 清末民初的中学课程设置
二、 20年代的学分制与中学课程设置
三、 30-40年代的频繁调整
第二节 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势
一、 课程构型的演变特征
二、 课目构成的演变特征
三、 课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中学训育理论与实施
第一节 中学训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
一、 民国初年: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
二、 五四运动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兴盛
三、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政策化和体系化
四、 训教合一:永恒的理论主题
第二节 学校训育组织设施的变迁
一、 清末民初中学监督(校长)、监学(学监)与训育
二、 “五·四”后学校训育组织实施的改革与争论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级任制、导师制及军训制度
第三节 学生自治会与中学训育
一、 清末民初的蕴酿
二、 五四运动后的勃兴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整顿与限制
第四章 中学教育发展状态的量化考察
第一节 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构成
一、 中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
二、 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中学教育地区分布与性别构成
一、 中学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历史流动
二、 中学女子教育的进展
结语
一、 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
二、 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 加强文理渗透,中学应以不分文、理科为宜
四、 发展综合中学应当审慎
附录
本文编号:3009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0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