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
发布时间:2021-04-28 23:56
情绪系统是个体重要的心理系统,对其它的心理活动具有组织功能,对个体行为具有动机作用,对个体生存与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等情感风格的不同会使个体的适应方式发生变化.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系统的偏离或缺失,会造成个体适应困难。攻击行为尤其是身体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对于其他个体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是一种不适应的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环境原因,又有内在的生物和心理原因。就个体自身原因而言,有认知的、人格的原因,也有情绪的原因。但对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等情绪加工系统对于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和在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研究以情绪系统对于个体适应的功能理论、情绪及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情感风格理论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现状,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情绪生理学的方法和神经科学的方法,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青少年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等情感风格差异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高身体攻击行为青少年情感风格的特点。 (1) 问卷测量研究表明:高身体攻击的工读学生愤怒感、发泄水平高于正常学生,而恐惧感、悲伤感、情绪调节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学生;...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情绪及其功能
1.1 情绪的基本特性
1.2 情绪的功能
1.2.1 情绪功能的早期探讨
1.2.2 情绪的个人功能
1.2.3 情绪的社会功能
1.2.4 情绪的发展功能
2 情感风格及其基本观点
2.1 情感风格
2.2 情绪反应
3 情绪调节与情感风格
3.1 情绪调节
3.2 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
3.2.1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3.2.2 情绪调节的两种策略及其结果
4 恢复性、动机方向等与情感风格
4.1 恢复性与情感风格
4.2 情感紊乱与情感风格
4.3 趋近、退缩系统与情感风格
5 情感风格的神经基础
5.1 前额皮层与情感风格
5.2 前扣带皮层与情感风格
5.3 杏仁核与情感风格
6 攻击行为理论与研究
6.1 攻击行为及其类型
6.2 攻击行为理论
6.2.1 精神分析和生态学理论
6.2.2 新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6.2.3 社会信息加工和社会问题解决理论
7 负性情感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
7.1 Anderson的一般情感攻击模型
7.2 Berkowitz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8 情绪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移情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8.2 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1 已有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证研究方面
2 研究的理论构想
3 研究目的与假设
4 研究总体思路
5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研究Ⅰ: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问卷
2.2.1 《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
2.2.2 《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
2.3 测试过程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情绪表达、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3.2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差异
3.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状态怒、特质怒、愤怒控制差异
4 讨论
4.1 初中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性别与年级特点
4.2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的不同特点
4.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状态怒、特质怒、愤怒控制的不同特点
5 结论
第四部分 研究Ⅱ: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情绪唤醒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情绪诱发材料
2.5 实验程序
2.6 数据采集
2.7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的主观情绪感受
3.2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的生理反应
3.3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两组被试主观情绪感受差异
3.4 两组被试在生理反应基线水平差异
3.5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两组被试生理反应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
4.2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主观情绪感受的不同特点
4.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在生理反应基线水平的不同特点
4.4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不同生理反应的不同特点
5 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Ⅲ:攻击行为青少年冲动控制的ERP研究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刺激与程序
2.3 EEG记录
2.4 ERP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数据:反应时、出错率
3.2 ERPs成分
3.3 两组学生在ERPs成分上的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1 综合讨论
2 主要结论
3 教育建议
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2 英文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本文编号:3166422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情绪及其功能
1.1 情绪的基本特性
1.2 情绪的功能
1.2.1 情绪功能的早期探讨
1.2.2 情绪的个人功能
1.2.3 情绪的社会功能
1.2.4 情绪的发展功能
2 情感风格及其基本观点
2.1 情感风格
2.2 情绪反应
3 情绪调节与情感风格
3.1 情绪调节
3.2 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
3.2.1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3.2.2 情绪调节的两种策略及其结果
4 恢复性、动机方向等与情感风格
4.1 恢复性与情感风格
4.2 情感紊乱与情感风格
4.3 趋近、退缩系统与情感风格
5 情感风格的神经基础
5.1 前额皮层与情感风格
5.2 前扣带皮层与情感风格
5.3 杏仁核与情感风格
6 攻击行为理论与研究
6.1 攻击行为及其类型
6.2 攻击行为理论
6.2.1 精神分析和生态学理论
6.2.2 新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6.2.3 社会信息加工和社会问题解决理论
7 负性情感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
7.1 Anderson的一般情感攻击模型
7.2 Berkowitz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8 情绪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移情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8.2 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1 已有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证研究方面
2 研究的理论构想
3 研究目的与假设
4 研究总体思路
5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研究Ⅰ: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问卷
2.2.1 《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
2.2.2 《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
2.3 测试过程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情绪表达、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3.2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差异
3.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状态怒、特质怒、愤怒控制差异
4 讨论
4.1 初中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性别与年级特点
4.2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的不同特点
4.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状态怒、特质怒、愤怒控制的不同特点
5 结论
第四部分 研究Ⅱ: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情绪唤醒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情绪诱发材料
2.5 实验程序
2.6 数据采集
2.7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的主观情绪感受
3.2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的生理反应
3.3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两组被试主观情绪感受差异
3.4 两组被试在生理反应基线水平差异
3.5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两组被试生理反应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被试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
4.2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主观情绪感受的不同特点
4.3 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在生理反应基线水平的不同特点
4.4 不同情绪刺激引起攻击行为学生与正常学生不同生理反应的不同特点
5 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Ⅲ:攻击行为青少年冲动控制的ERP研究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刺激与程序
2.3 EEG记录
2.4 ERP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数据:反应时、出错率
3.2 ERPs成分
3.3 两组学生在ERPs成分上的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1 综合讨论
2 主要结论
3 教育建议
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2 英文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本文编号:316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16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