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5 23:36
  本文是一篇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的论文。交往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基础。在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的背景下,虚拟的交往关系已经对现实生活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现实世界中的交往更显珍贵。尤其在象牙塔内,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人的行为模式也相应发生改变,交往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学习的基础,而交往空间在本质上更是一处精神场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建设方兴未艾。大学城的大规模兴建,加快了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的建设速度。然而在不少教学建筑中,或者是由于对交往活动认识得不够,或者是由于对交往空间的本质缺乏必要的了解,交往空间的设计常常不尽如人意。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展开研究,力求得出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本文首先从人的交往活动入手,在探讨了人们交往的模式和习惯之后,自然过渡到对交往空间的需求方面,继而进入到研究的主题--交往空间;然后对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进行解析,揭示出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空间本质;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论述其设计的方法,以及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空间组合设计...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1. 1. 2 选题的缘起
        1. 1. 3 研究意义
    1. 2 现状分析
    1. 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 4 国内为研究状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动向
        1. 4. 1 国内外关于大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状况
        1. 4. 2 与研究论题相关的边缘学科
    1. 5 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交往与交往空间的概念
    2. 1 交往概述
        2. 1. 1 交往的社会属性
        2. 1. 2 交往的目的与职能
        2. 1. 3 交往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2. 2 高等学校中的交往活动分析
        2. 2. 1 高等学校中交往活动的类型
        2. 2. 2 高等学校中交往活动的特点
    2. 3 交往与交往空间
    2.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解读
    3. 1 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与高等教育模式的变迁
        3. 1. 1 高等学校的历史与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的发展
        3. 1. 2 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与高等学校教学建筑教学空间的设计
        3. 1. 3 我国教育模式变革的背景与高等学校教学建筑发展的趋势
    3. 2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产生背景与现状分析
        3. 2. 1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产生背景
        3. 2. 2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现状分析
    3. 3 学校的本原与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本质
        3. 3. 1 学校的本原与本质
        3. 3. 2 重提“大树下”的精神
        3. 3. 3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本质
        3. 3. 4 让交往空留下“事件性”印记
    3. 4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解析
        3. 4. 1 交往涵义的拓展与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功能解析
        3. 4. 2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层级划分
        3. 4. 3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特点
    3.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实例调研与分析
    4. 1 对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新楼(C楼)交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4. 2 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综合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4. 3 通过实例的综合比较与分析提出问题
        4. 3. 1 交往空间的形态分析与设计
        4. 3. 2 交往空间的空间组合
        4. 3. 3 交往空间的度的把握
        4. 3. 4 构成交往空间的具体元素的设计
    4.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形态分析与空间组合
    5. 1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形态分析
        5. 1. 1 厅空间
        5. 1. 2 廊空间
    5. 2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空间组合
        5. 2. 1 营造交往空间的序列感
        5. 2. 2 营造交往空间的层次性
        5. 2. 3 内部交往空间的穿插与组织
        5. 2. 4 内部交往空间的分隔与渗透
        5. 2. 5 创造“流动空间”
    5.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建构手法与设计原则
    6. 1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系统的建构
        6. 1. 1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系统解析
        6. 1. 2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系统的建构手法
    6. 2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构成元素及其建构手法
        6. 2. 1 构件
        6. 2. 2 材质
        6. 2. 3 设施
        6. 2. 4 光与影
        6. 2. 5 自然要素
        6. 2. 6 人的活动
    6. 3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6.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展望
    7. 1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7. 1. 1 信息时代高等学校的变化
        7. 1. 2 高等学校师生行为模式的变化
    7. 2 高新技术对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空间的影响
        7. 2. 1 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的“智能化”
        7. 2. 2 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空间的特点
    7. 3 “后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展望
        7. 3. 1 “后信息时代”的来临
        7. 3. 2 从“赛博空间(Cyberspace)”到“比特之城(City of Bits)”
        7. 3. 3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内部空间的消解与交往空间的重构
    7. 4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图 1
附图 2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本文编号:3170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170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