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
发布时间:2021-05-24 15:58
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的第四势力,家庭治疗在国外的兴起和发展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历史。然而,在我国,家庭治疗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尽管时间较短,但由于家庭治疗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理论,以及使用的一些独特的方法,使得家庭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非常好的势头。越來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家庭治疗理论,并使用家庭治疗理论来帮助遇到困惑的家庭和家庭成员。家庭治疗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事人行为的新架构,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的运作中去了解并治疗。这是从个人到系统、从直线性到循环性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上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咨询心理学者开始学习家庭治疗和婚姻咨询,甚至认为是否会用这种方法被看作是一种职业的象征(Professional Symbol)。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心理学家们从神经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强迫问题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干预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而,目前对该...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对中学生强迫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1.2 对家庭治疗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对中学生强迫症进行家庭因素分析的可取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强迫症的概念
2.2 强迫症的流行病学状况和病程研究
2.3 强迫症的理论模型
2.4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的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
2.6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2.7 存在的不足
2.8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实施
3.1 研究工具
3.2 研究对象
3.3 实施程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强迫症与家庭功能的相关
4.2 中学生强迫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4.3 中学生强迫症与家庭环境的相关
4.4 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特点
4.5所有家庭因子对强迫得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研究启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研究启示
5.4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强迫症的心理治疗[J]. 邹华,李振涛,毛富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S1)
[2]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J]. 管新丽,马书礼,李曙亮. 中国临床康复. 2004(33)
[3]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胡蕾,唐茂芹,王爱荣,穆朝娟,陈明友.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4)
[4]强迫症的自尊和自我和谐研究[J]. 闫俊,崔玉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4)
[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 李祚山,唐加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6]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 沈学武,耿德勤.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1)
[7]强迫症候选基因研究进展[J]. 郭慧荣,肖泽萍.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05)
[8]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研究[J]. 胡立荣,郑维峰. 中国基层医药. 2003(06)
[9]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J]. 赵光国,曾昭祥,郭军.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03)
[10]青少年强迫现象及其发展特点[J].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4)
本文编号:3204457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对中学生强迫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1.2 对家庭治疗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对中学生强迫症进行家庭因素分析的可取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强迫症的概念
2.2 强迫症的流行病学状况和病程研究
2.3 强迫症的理论模型
2.4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的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
2.6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2.7 存在的不足
2.8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实施
3.1 研究工具
3.2 研究对象
3.3 实施程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强迫症与家庭功能的相关
4.2 中学生强迫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4.3 中学生强迫症与家庭环境的相关
4.4 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特点
4.5所有家庭因子对强迫得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研究启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研究启示
5.4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强迫症的心理治疗[J]. 邹华,李振涛,毛富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S1)
[2]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J]. 管新丽,马书礼,李曙亮. 中国临床康复. 2004(33)
[3]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胡蕾,唐茂芹,王爱荣,穆朝娟,陈明友.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4)
[4]强迫症的自尊和自我和谐研究[J]. 闫俊,崔玉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4)
[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 李祚山,唐加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6]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 沈学武,耿德勤.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1)
[7]强迫症候选基因研究进展[J]. 郭慧荣,肖泽萍.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05)
[8]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研究[J]. 胡立荣,郑维峰. 中国基层医药. 2003(06)
[9]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J]. 赵光国,曾昭祥,郭军.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03)
[10]青少年强迫现象及其发展特点[J].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4)
本文编号:3204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20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