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报的反贫困作用模型及其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08 04:24
教育回报是教育结果在贫困者身上的投射,是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根本。贫困者的脱贫与发展,是教育反贫困研究的关注点;脱贫应建立在满足贫困者的需求上;教育回报是国家教育扶贫作为和个体扶贫结果,以及贫困者内在的教育资本和外在发展样态的中介因素。以Winship的家族对比研究结论和Mydral的循环因果累积理论为基础,建构教育回报的作用模型。得出教育回报实现机制:贫困者主要通过教育来累积获取资源、驾驭资本的意识和能力;贫困家庭父代与子代的教育差和发展差,是代际发展方向和速度的重要依据。为此,要明确教育反贫困的特殊性,重视教育回报,并建立"投入评价"和"脱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 2018,3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教育回报的表现形式进程a表示贫困者获取教育资源;进程b
体,先从外在的资源形式内化为贫困者内在的资本形式,再从内在的资本形式外显为贫困者的发展样态,发展样态包括健康、职业、婚姻家庭、社会关系、自我实现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二是贫困属性变化。贫困也以贫困者为客体,它从“扶贫端”出发,经过教育回报的冲减作用,到”脱贫端”后逐渐消退,标识着贫困者的脱贫程度。上述两条线的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外在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内在的教育资本,是教育扶贫的过程;内在的教育资本外显为发展样态的过程,是教育回报起作用的过程;外在发展样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判断贫困者籍教育脱贫的最终结果。要言之,教育回报是衔接国家教育扶贫作为和个体教育脱贫结果的中介因素,同时也连接着贫困者内在的教育资本与外在的发展样态。若上述中介作用成立,贫困者的“回报困惑”,必然导致教育扶贫行为无法产生个体层面的脱贫结果,进而影响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彻底实施。诚然,倘若教育扶贫政策、措施无法转化为贫困者个体层面的教育脱贫结果,教育反贫困战略成效便会受到影响。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贫困者所关注的教育回报到底是如何产生作用的,以此弥合“扶”与“脱”之间的现实割裂。二、教育回报的反贫困价值及实现机制(一)理论基础接受教育能让个体和/或经济体获得螺旋式发展,不受教育或过早退出教育则会导致个体和/或经济体陷入螺旋式沉没,这是教育和发展相互促进并累积的结果,也是建构教育回报脱贫模型的基矗上述观点可追溯至20世纪的两项研究。一是温希普(A.E.Winship)的研究。1900年,Winship以Jukes家族1200个子孙和Edwards家族1400个子孙为样本,从微观的、历史的角度,对教育与遗传在两个家庭子孙后代生存、生活中的影响展开研究,并从六个方面进行
的发展情况,同时,以国家贫困线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依据。(三)实现机制下面三个事件的互动过程,可阐释教育回报反贫困作用实现机制。在正向模型中,贫困者接受教育(s1)后,在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事业发展、关系建构、自我实现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获得相应的累积性回报(r1),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d1),贫困者自身的自致性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子代的先赋性社会经济地位均得到提升。随之,个体自身的追加教育及其子代的教育均可上升至s2。正向模型的持续、螺旋上升,有三个前提。图3教育回报机制的正向模型图4教育回报机制的反向模型——8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 教育研究. 2016(07)
[2]教育异质性回报的对比研究[J]. 简必希,宁光杰. 经济研究. 2013 (02)
本文编号:3217691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 2018,3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教育回报的表现形式进程a表示贫困者获取教育资源;进程b
体,先从外在的资源形式内化为贫困者内在的资本形式,再从内在的资本形式外显为贫困者的发展样态,发展样态包括健康、职业、婚姻家庭、社会关系、自我实现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二是贫困属性变化。贫困也以贫困者为客体,它从“扶贫端”出发,经过教育回报的冲减作用,到”脱贫端”后逐渐消退,标识着贫困者的脱贫程度。上述两条线的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外在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内在的教育资本,是教育扶贫的过程;内在的教育资本外显为发展样态的过程,是教育回报起作用的过程;外在发展样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判断贫困者籍教育脱贫的最终结果。要言之,教育回报是衔接国家教育扶贫作为和个体教育脱贫结果的中介因素,同时也连接着贫困者内在的教育资本与外在的发展样态。若上述中介作用成立,贫困者的“回报困惑”,必然导致教育扶贫行为无法产生个体层面的脱贫结果,进而影响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彻底实施。诚然,倘若教育扶贫政策、措施无法转化为贫困者个体层面的教育脱贫结果,教育反贫困战略成效便会受到影响。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贫困者所关注的教育回报到底是如何产生作用的,以此弥合“扶”与“脱”之间的现实割裂。二、教育回报的反贫困价值及实现机制(一)理论基础接受教育能让个体和/或经济体获得螺旋式发展,不受教育或过早退出教育则会导致个体和/或经济体陷入螺旋式沉没,这是教育和发展相互促进并累积的结果,也是建构教育回报脱贫模型的基矗上述观点可追溯至20世纪的两项研究。一是温希普(A.E.Winship)的研究。1900年,Winship以Jukes家族1200个子孙和Edwards家族1400个子孙为样本,从微观的、历史的角度,对教育与遗传在两个家庭子孙后代生存、生活中的影响展开研究,并从六个方面进行
的发展情况,同时,以国家贫困线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依据。(三)实现机制下面三个事件的互动过程,可阐释教育回报反贫困作用实现机制。在正向模型中,贫困者接受教育(s1)后,在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事业发展、关系建构、自我实现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获得相应的累积性回报(r1),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d1),贫困者自身的自致性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子代的先赋性社会经济地位均得到提升。随之,个体自身的追加教育及其子代的教育均可上升至s2。正向模型的持续、螺旋上升,有三个前提。图3教育回报机制的正向模型图4教育回报机制的反向模型——8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 教育研究. 2016(07)
[2]教育异质性回报的对比研究[J]. 简必希,宁光杰. 经济研究. 2013 (02)
本文编号:3217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21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