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听评课是否促进教师平等交流和深度协同——一项基于移动听评课工具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16:22
听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内的众多工作形态开始转型,传统的听评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研究者及其团队设计开发了面向教师的移动协同听评课工具。为了探究这一新工具在听评课过程中的使用效果以及教师对这一工具的接受情况,该研究以24位英语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听评课的形态,重构了听评课流程,在提升听评课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以评课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个别教师为中心的更为平等的对话;(2)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教师提高知识协同建构的深度和广度;(3)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使用移动听评课工具开展听评课这一新型的工作形态和方式,但同时认为技术无缝融合需要一个渐进接受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及实施流程
(二) 研究工具和数据采集、分析说明
三、移动听评课工具功能简介
(一) 接受并查看听课邀请
(二) 个体记录听课内容和过程反思
(三) 个体填写对整节课的反思和评价
(四) 群体分享听课记录和反思
(五) 针对问题开展群体讨论、形成群体一致建议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 听评课形态和流程
(二) 听评课协同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
1. 实验组
2.对照组
3.对比分析
(三) 移动听评课工具使用反馈
1. 认知有用性
2. 认知易用性
3. 认知负荷
五、结论与讨论
(一) 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创新了传统听评课的形态
(二) 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群体协同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
(三) 教师能够接受移动听评课形态, 但仍需要助其过渡技术适应过程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 李芒,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2]“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 陈丽.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3]数字教材的技术接受度与教师TPACK能力的相关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尤佳鑫,孙众,宋伟. 电化教育研究. 2014(11)
[4]我国听评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 方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5]网络教学研讨中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J]. 郭炯,霍秀爽.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3)
[6]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J]. 陈玲,张俊,刘希,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
[7]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 崔允漷. 教育研究. 2012(05)
[8]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 崔允漷.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3)
[9]专业化视域里的教师听评课[J]. 李润洲.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8)
[10]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漷教授答记者问[J]. 尤炜.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4)
本文编号:3299632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及实施流程
(二) 研究工具和数据采集、分析说明
三、移动听评课工具功能简介
(一) 接受并查看听课邀请
(二) 个体记录听课内容和过程反思
(三) 个体填写对整节课的反思和评价
(四) 群体分享听课记录和反思
(五) 针对问题开展群体讨论、形成群体一致建议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 听评课形态和流程
(二) 听评课协同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
1. 实验组
2.对照组
3.对比分析
(三) 移动听评课工具使用反馈
1. 认知有用性
2. 认知易用性
3. 认知负荷
五、结论与讨论
(一) 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创新了传统听评课的形态
(二) 移动听评课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群体协同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
(三) 教师能够接受移动听评课形态, 但仍需要助其过渡技术适应过程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 李芒,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2]“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 陈丽.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3]数字教材的技术接受度与教师TPACK能力的相关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尤佳鑫,孙众,宋伟. 电化教育研究. 2014(11)
[4]我国听评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 方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5]网络教学研讨中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J]. 郭炯,霍秀爽.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3)
[6]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J]. 陈玲,张俊,刘希,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
[7]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 崔允漷. 教育研究. 2012(05)
[8]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 崔允漷.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3)
[9]专业化视域里的教师听评课[J]. 李润洲.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8)
[10]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漷教授答记者问[J]. 尤炜.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4)
本文编号:3299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29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