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与“体验”:两种历时性德育范式的共时性界说
发布时间:2021-08-09 13:41
"知性"与"体验"是两种历时性的德育范式,各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与范围。知性德育在理性与科学主义基础上建构了系统化、科学化的道德理论体系和德育方法论,但因对人文关怀的遮蔽且与生活疏离而陷入困境;体验德育虽回归了生活世界,凸显了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但单纯的体验德育可能造成价值引导的缺失和教育成效低下。从"知性"与"体验"两种德育范式融通的新角度,将两种德育范式进行共时性界说,则可以生态性地构建"知性-体验"德育实践范式,以顺应德育理论和实践的需求。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0(06)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迷失:遮蔽人文关怀的“知性”
二、祛魅:回归生活世界的“体验”
(一) 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意义
(二) 凸显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
三、融通:“知性”与“体验”的共时性界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性”与“体验”的融通: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构建[J]. 陈怡,秦霞. 教育科学. 2016(05)
[2]知性德育物本主义范式的批判——浅谈当代德育模式的合理形态[J]. 顾洁. 经营管理者. 2012(24)
[3]从“知性人”到“智性人”——当代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转型[J]. 靖国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4)
[4]库恩范式理论的三大功能及其人文意义[J]. 杨怀中,邱海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6)
[5]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 郭毅然. 探索. 2007(05)
[6]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J]. 齐俊斌,陈艳. 中国青年研究. 2007(05)
[7]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J]. 郭劲松. 伦理学研究. 2005(03)
[8]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 刘惊铎. 教育研究. 2003(02)
本文编号:3332173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0(06)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迷失:遮蔽人文关怀的“知性”
二、祛魅:回归生活世界的“体验”
(一) 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意义
(二) 凸显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
三、融通:“知性”与“体验”的共时性界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性”与“体验”的融通: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构建[J]. 陈怡,秦霞. 教育科学. 2016(05)
[2]知性德育物本主义范式的批判——浅谈当代德育模式的合理形态[J]. 顾洁. 经营管理者. 2012(24)
[3]从“知性人”到“智性人”——当代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转型[J]. 靖国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4)
[4]库恩范式理论的三大功能及其人文意义[J]. 杨怀中,邱海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6)
[5]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 郭毅然. 探索. 2007(05)
[6]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J]. 齐俊斌,陈艳. 中国青年研究. 2007(05)
[7]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J]. 郭劲松. 伦理学研究. 2005(03)
[8]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 刘惊铎. 教育研究. 2003(02)
本文编号:3332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33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