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交往的三重善
发布时间:2017-04-28 23:04
本文关键词:论师生交往的三重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什么样的师生交往是值得期待的?在当下的教育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师生交往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师生交往的缺失、阻隔、异化等;我们也总是在表达着自己所认同的好的师生交往,如平等的、理解的、积极的、相互信任的、教育性的等;为了对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我们也多角度地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各种办法,如增进交流、借助新媒介、重塑校园文化、开展互动教学等。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快速缓解师生交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紧张。但是,当我们在对问题、理想与对策之间的逻辑链条进行梳理,并最终在深度反思师生交往合理性的价值根基时,这种经验主义的努力就会面临理论上的尴尬。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逻辑上先在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师生交往是善的?师生交往的善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究,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师生交往作为教育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行为规范上与道德实践具有同一性,在行为目的上与教育实践具有同一性,在语言及关系形式上与交往实践具有同一性。所以,师生交往实践的合理性应当由道德、教育以及交往的价值规定去表征和论证。据此,本文提出师生交往的善的三重内涵,即道德善、教育善与交往善。 在我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到工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其善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道德善、教育善和交往善的不同存在状态和规定上。在当下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遗迹还在生活中广泛存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与文化正在成型,而后工业社会的曙光则借助全球化的交往正从欧美向古老东方渗透。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师生交往的三重善在价值规范与价值追求上必然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形态。所以要表达师生交往在当今时代的理想诉求及确定其合理化的三重价值意蕴,必须基于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当下,在社会转型的大系统中教育转型得以逐步推进,而人学形态下的教育正在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主流。以人学教育学为基础的理念本身正在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之源。师生交往三重善的当代意蕴也必然以人学为支撑而获得各自的表征。而师生交往的合理性诉求,也将在道德善、教育善以及交往善的对立统一中获得存在的根据。
【关键词】:师生交往 道德善 教育善 交往善 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5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9-11
- 1.2 研究综述11-13
- 1.3 研究思路13-15
- 1.4 研究方法15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5-17
- 第2章 师生交往三重善的提出及其内涵17-25
- 2.1 几个重要概念的解说17-19
- 2.1.1 善17-18
- 2.1.2 合理性18-19
- 2.1.3 师生交往19
- 2.2 师生交往三重善的提出及其内涵19-22
- 2.2.1 师生交往实践的三重本质及三重善的提出20
- 2.2.2 教育善、道德善、交往善的内涵20-22
- 2.3 师生交往三重善的内在关系分析22-25
- 第3章 对师生交往的历史考察——以三重善的名义25-39
- 3.1 农业文明时代的师生交往26-29
- 3.1.1 伦理本位的文化与教育的教化时代26-27
- 3.1.2 道德善主导与教育善的泛道德化27-28
- 3.1.3 交往善的缺席与师生交往的沉沦28-29
- 3.2 工业文明时代的师生交往29-33
- 3.2.1 工具理性主导与教育的教学时代30
- 3.2.2 被边缘的道德善与教育善的片面化30-31
- 3.2.3 交往善的萌芽与师生交往的反思31-33
- 3.3 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师生交往——乌托邦的构想33-39
- 3.3.1 人的存在被唤醒与教育的成人时代34-35
- 3.3.2 三重善的价值趋近与统一35-36
- 3.3.3 走向本真的师生交往36-39
- 第4章 师生交往三重善的当代意蕴39-51
- 4.1 师生交往的复杂现状及其反思40-44
- 4.1.1 师生交往的复杂现状40-41
- 4.1.2 师生交往现状的反思41-43
- 4.1.3 人的呼唤与师生交往的价值根基43-44
- 4.2 人学形态下的教育与师生交往的人学意蕴44-46
- 4.2.1 教育转型与人学形态下的教育44-45
- 4.2.2 人学形态下师生交往的价值重构45
- 4.2.3 教育与师生交往:人学形态下的理想共建45-46
- 4.3 师生交往合理化的追求与三重善的统一46-51
- 4.3.1 师生交往的规范合理性取向:道德善的寻求46-47
- 4.3.2 师生交往的目的合理性取向:教育善的寻求47-48
- 4.3.3 师生交往的形式合理性取向:交往善的寻求48-49
- 4.3.4 师生交往三重善的统一与合理化追求的实现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芬;;师生交往阻隔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8年30期
2 王海峰;庞振华;;略论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缺失与阻隔[J];教学与管理;2011年18期
3 刘云林;教育善的维度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5期
4 石中英;;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5 冯建军;;论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周嘉昕;;后工业社会何以可能?——贝尔“社会预测探索”的再探索[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姜俊和;;苏联合作教育学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03期
8 王坤庆;;关于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3期
9 刘铁芳;试论教育中的交流及其阻隔[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03期
10 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师生交往的三重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3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