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好学生 ——关于学校评优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01:00
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已经对既有的学生培养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这促使我们关注学校教育中的好学生评价问题。论文把这个问题聚焦在对学校评优标准的研究中。学校评优标准是指学校颁布的适用于好学生评价的一套规则/规范,是通过学校传达执行的国家、社会对学生的预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达到或接近这种预期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围绕学校评优标准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反映出国家对人才进行选拔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研究,有助于我们透视人才选拔的实施机制,认识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主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用半结构访谈法获取资料。其次,论文也运用了历史文献法,对样本学校中与学生评价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界定核心概念并提出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在这一章中,论文以样本学校为主线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论文发现,我国学校评优标准在历史变迁中呈现出两个特点,即,学校评优标准的变迁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是渐进性的“变革”而不是突发性的“革命”。同时,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呈...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核心概念
1.3.1 教育评价
1.3.2 学校评优标准
1.3.3 好学生
1.3.4 权力
1.4 文献综述
1.4.1 英语国家的相关情况
1.4.2 国内的相关情况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2 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
2.1 家境清寒、录取名次:1904-1952 年
2.2 “又红又专”、服从、献身和学习成绩:1954-1966 年
2.3 出身好、“毛主席著作学得好”和“会说假话”:1966-1978 年
2.4 智育第一、分数至上:1978-1990 年
2.5 智育第一、兼顾特长:1990 年至今
3 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
3.1 标准制定的主体和过程
3.1.1 “强控制性”影响
3.1.2 “弱控制性”影响
3.1.3 “被控制”的学生
3.2 作为组织的学校
3.2.1 作为科层组织的学校
3.2.2 作为制度化组织的学校
3.3 标准制定的制度分析
3.3.1 制度的理解
3.3.2 制度对标准制定的影响
3.4 标准的合法化
3.4.1 存在的分歧
3.4.2 合法化过程
4 学校评优标准的实践
4.1 学校评优标准实践的过程
4.2 学校评优标准运作的规则
4.2.1 评优实践对评优理想的挑战
4.2.2 学校评优实践遵循的原则
4.2.3 评优相对公平的背后
4.3 实践的解读
4.3.1 好学生的标志
4.3.1.1 成绩
4.3.1.2 品德
4.3.1.3 天赋、早熟
4.3.1.4 “学校出身”
4.3.2 作为标识的好学生
4.3.2.1 国家:注意力分配
4.3.2.2 学校:利益和荣誉
4.3.2.3 学生:能力和苦行
5 学校评优标准的反思
5.1 回顾与总结
5.1.1 标准变迁:两个特点、三个趋向
5.1.2 标准的制定:自上而下、保守滞后
5.1.3 标准的制定与实践:疏离
5.2 教育选拔的实现机制
5.2.1 教育选拔:功绩主义意识形态
5.2.2 学校评优标准:一种选拔机制
5.2.3 好学生群体:内群体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 胡春光,杨宁芳.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7)
[2]论教育制度的结构[J]. 李江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3)
[3]我国公办中小学校转型选择[J]. 彭虹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2)
[4]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 郭建如,马林霞. 比较教育研究. 2005(04)
[5]教育行政组织权力变质的根源及控制[J]. 孙敏.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6)
[6]新课改呼唤新高考[J]. 夏献平. 中国考试. 2004(10)
[7]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与文化分析——社会学传统的重要性[J]. 劳伦斯·安格斯,赵成亮,张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3)
[8]社会性、互动与权力——诠释课堂生活的社会学视角[J]. 陈振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04)
[9]完善奖学金评定的管理与机制[J]. 濮晓龙,刘婕. 思想·理论·教育. 2004(Z1)
[10]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J]. 杨小微,吴黛舒.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3)
本文编号:3437142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核心概念
1.3.1 教育评价
1.3.2 学校评优标准
1.3.3 好学生
1.3.4 权力
1.4 文献综述
1.4.1 英语国家的相关情况
1.4.2 国内的相关情况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2 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
2.1 家境清寒、录取名次:1904-1952 年
2.2 “又红又专”、服从、献身和学习成绩:1954-1966 年
2.3 出身好、“毛主席著作学得好”和“会说假话”:1966-1978 年
2.4 智育第一、分数至上:1978-1990 年
2.5 智育第一、兼顾特长:1990 年至今
3 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
3.1 标准制定的主体和过程
3.1.1 “强控制性”影响
3.1.2 “弱控制性”影响
3.1.3 “被控制”的学生
3.2 作为组织的学校
3.2.1 作为科层组织的学校
3.2.2 作为制度化组织的学校
3.3 标准制定的制度分析
3.3.1 制度的理解
3.3.2 制度对标准制定的影响
3.4 标准的合法化
3.4.1 存在的分歧
3.4.2 合法化过程
4 学校评优标准的实践
4.1 学校评优标准实践的过程
4.2 学校评优标准运作的规则
4.2.1 评优实践对评优理想的挑战
4.2.2 学校评优实践遵循的原则
4.2.3 评优相对公平的背后
4.3 实践的解读
4.3.1 好学生的标志
4.3.1.1 成绩
4.3.1.2 品德
4.3.1.3 天赋、早熟
4.3.1.4 “学校出身”
4.3.2 作为标识的好学生
4.3.2.1 国家:注意力分配
4.3.2.2 学校:利益和荣誉
4.3.2.3 学生:能力和苦行
5 学校评优标准的反思
5.1 回顾与总结
5.1.1 标准变迁:两个特点、三个趋向
5.1.2 标准的制定:自上而下、保守滞后
5.1.3 标准的制定与实践:疏离
5.2 教育选拔的实现机制
5.2.1 教育选拔:功绩主义意识形态
5.2.2 学校评优标准:一种选拔机制
5.2.3 好学生群体:内群体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 胡春光,杨宁芳.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7)
[2]论教育制度的结构[J]. 李江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3)
[3]我国公办中小学校转型选择[J]. 彭虹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2)
[4]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 郭建如,马林霞. 比较教育研究. 2005(04)
[5]教育行政组织权力变质的根源及控制[J]. 孙敏.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6)
[6]新课改呼唤新高考[J]. 夏献平. 中国考试. 2004(10)
[7]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与文化分析——社会学传统的重要性[J]. 劳伦斯·安格斯,赵成亮,张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3)
[8]社会性、互动与权力——诠释课堂生活的社会学视角[J]. 陈振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04)
[9]完善奖学金评定的管理与机制[J]. 濮晓龙,刘婕. 思想·理论·教育. 2004(Z1)
[10]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J]. 杨小微,吴黛舒.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3)
本文编号:3437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43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