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

发布时间:2021-11-03 23:5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市民子女的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新市民子女遭遇的学校教育机会问题,但对其城市生活适应的细节以及深层社会结构缘由的探究略显不足。研究以文化适应为切入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呈现W市GX中学学生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显示:家庭户口类型和父母职业是影响新市民子女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突变,导致新市民子女缺乏安全感;新市民文化意识已经有所转变,观念还在转型中;新市民仍将学校教育视为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和希望。但仅依靠新市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城市文化适应的,故需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


图1 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李忠路,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 2016(04)
[2]教育流动与底层再生产——一种大学生“农民工化”现象的研究[J]. 孙文中.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4)
[3]农民“流动”与“留守”代际循环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查[J]. 林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4]由心至身: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J]. 郭慧玲.  社会. 2016(02)
[5]谁获得了教育——中国教育获得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刘浩,钱民辉.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8)
[6]教育的文化再生产与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J]. 蒋亚丽,腾芸.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7]城市新移民的孩子——家庭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初中后教育选择[J]. 白娟.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 2014(01)
[8]“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策略探析[J]. 盖雅明,王洪宁.  河北学刊. 2014(03)
[9]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探析[J]. 张永.  教育. 2013(35)
[10]家庭教育:“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的比较分析[J]. 许传新.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5)

硕士论文
[1]失地农民子女城市适应的教育支持研究[D]. 罗晓红.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D]. 陈榕.福建农林大学 2010
[3]中国教育城乡差别研究[D]. 徐晖.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74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474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