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新探

发布时间:2017-05-06 18:06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新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阳明是明代儒学的领军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接续儒家思想之源头,融汇佛道思想于其中,将儒学推向另一个巅峰,开启了明代及后世儒学发展的新方向,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恰与其心学成水乳交融之态,所以正文以心学为根据探究阳明教育之目的和方法,其中“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旨归,而且更是他教育的终极追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敲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探寻将其转化到当前教育之中的新曙光。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突破与创新、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心学概述。追溯心学渊源,重新定位心学的范畴,即心学属心本位世界观;简要陈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心即理”说、“万物一体”说、“知行合一”说,阐述心与良知的内涵,心即良知即觉;分析了心学与人文的紧密关系,突出了心学的教育意义,即心学是人人所需的教育。 第三部分:重点探究王阳明教育目的,最终分析得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之目的。从词源学方面解释了“致良知”的含义;并且从发生学方面阐发“致良知”的内涵,其中从儒家、佛教、道教和阳明本义四个方面挖掘致良知的深意。综合分析得出良知乃明觉本心,即仁心真体,即无位真人即真我;“致良知”即是将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上扩充至极,无所亏欠,扩充仁心真体,找到无位真我,圆满人格,至贤成圣,如此如是便是阳明本义,最后窥探“致良知”作为教育目的之进步意义。 第四部分:分析探究了王阳明教育的主要方法,即是“致良知”之法。这部分所写之方法与现代教学理论的框架不同,而是本着传统文化的基调从引人向己、回归本心,引人向物、空心妙用,知行合一、体用一如几个方面阐发“致良知”之法,此外探究了王阳明教育方法深刻的进步意义。 第五部分:窥探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的当代价值。从教育和生活两个层面阐发了一些启示,为学校减负、人生观的形成、师范教育及现实生活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方向指导。 第六部分:阐述了现代“加法”教育和阳明致良知“减法”教育,重点研究将“致良知”如何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内容。在“加法”教育的基础上,唤起教育者对“减法”教育的认同感,提高实践“减法”教育的能力,试图充分利用阳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 心学 致良知 教育目的 教育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14
  • (一) 论文选题缘由8-9
  •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9-10
  • 1.学术价值9
  • 2.应用价值9-10
  • (三) 研究综述10-13
  • 1.已有对阳明心学的研究成果10-11
  • 2.已有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11-12
  • 3.已有对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的研究现状12-13
  • (四) 研究设计13-14
  • 1.研究目标13
  • 2.拟突破的难题13-14
  • 3.论文的创新或特色14
  • 4.研究方法14
  • 一、 心学:王阳明的教育理论14-22
  • (一) 心学概述14-20
  • 1.心学渊源及其范畴定位14-16
  • 2.心学主要内容阐述16-17
  • 3.“心”与“良知”的内涵解析17-20
  • (二) 心学、人文与教育20-22
  • 1.心学与人文20-21
  • 2.心学:人人所需的人文教育21-22
  • 二、 王阳明教育目的再解读22-31
  • (一) 致良知:王阳明教育目的新论22-24
  • (二) “致良知”内涵阐释24-28
  • 1.“致良知”之词源学解释24
  • 2.“致良知”之发生学解析24-28
  • (三) 教育目的之进步意义窥探28-31
  • 1.良知之事上妙用28-29
  • 2.“致良知”之意义解读29-31
  • 三、 王阳明教育方法再探究31-37
  • (一) 王阳明的教育之法新解31-36
  • 1.引人向己,回归本心31-32
  • 2.导人向物,,空心妙用32-34
  • 3.知行合一,体用一源34-36
  • (二) 教育方法之进步意义阐发36-37
  • 1.语言符号与思维模式阐释36
  • 2.“致良知”方法之意义解析36-37
  • 四、 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之当代价值37-44
  • (一) 教育价值之疏解37-40
  • 1.实现教育减负之路37-39
  • 2.完善师范教育之门39
  • 3.重振人文教育之力39-40
  • (二) 生活价值之管窥40-44
  • 1.接续文化之根40-41
  • 2.构建人生之基41-43
  • 3.正视命运之理43-44
  • 五、 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之现代转换44-49
  • (一) 阳明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45-46
  • 1.阳明之“减法”教育45
  • 2.现代之“加法”教育45-46
  • (二) 阳明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46-49
  • 1.融合之迫切性46-47
  • 2.融合之可能性47-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椿;王阳明的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7年01期

2 陈增辉;王阳明教育哲学中的独到主张及其现代意义[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方国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特质与创见[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4 京淳圭;论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余怀彦;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6 杨国荣;王阳明的哲学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张学强;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张学强;知识、方法与智慧——对王守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种阐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锐;王阳明的哲学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丕洋;浅析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成就[J];湖湘论坛;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新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48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