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07 18:0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偏离正常的网络生活而表现出来的违反网络道德、破坏网络规范的偏差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为集中的群体,其网络偏差行为非常普遍,但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注还不够,更缺乏相应的测评工具。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既扩充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有利于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构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并以此问卷为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有两大研究任务:一个任务是编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本文采用经典测量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心理测量理论和统计技术来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任务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结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考察与分析,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构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分为4个维度: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 (2)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包含19个项目,共有4个因子,分别是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结果与提出的理论构想相符。 (3)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6~0.86之间,重测信度为0.77,分半信度为0.8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比较理想,表明此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本问卷及其各因子与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量表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综上所述,本问卷信度、效度较好,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有效测评工具。 (4)差异检验表明: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差异,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显著多于女生,大三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大一、大二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和网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网络偏差行为。 (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中心、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又通过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即社会支持在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2)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编制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3)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网络偏差行为 自我中心 社会支持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0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8
- 2 研究目的8-9
- 3 研究意义9-10
- 3.1 理论意义9
- 3.2 实际意义9-10
- 第2章 文献综述10-18
- 1 网络偏差行为的概述10-15
- 1.1 网络偏差行为的概念10
- 1.2 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10-11
- 1.3 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11
- 1.4 网络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11-12
- 1.5 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12-14
- 1.6 网络偏差行为的实证研究14-15
- 1.7 网络偏差行为的测量工具15
- 2 自我中心的概述15-16
- 3 社会支持的概述16-17
- 4 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中心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17-18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的编制18-31
- 1 引言18
- 2 对象与方法18-20
- 2.1 问卷的理论构想18-19
- 2.2 初始项目的形成19
- 2.3 被试19-20
- 2.4 数据处理20
- 3 结果与分析20-29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20-21
- 3.2 项目分析21-23
-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23-26
- 3.4 问卷的信度分析26-27
- 3.5 问卷的效度检验27-29
- 4 讨论29-31
- 第4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现状和特点31-36
- 1 引言31
- 2 研究方法31
- 2.1 被试31
- 2.2 研究工具31
- 3 结果与分析31-34
- 3.1 描述性统计31-32
- 3.2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32-34
- 4 讨论34-35
- 5 小结35-36
- 第5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36-42
- 1 引言36
- 2 研究方法36-37
- 2.1 被试36
- 2.2 测量工具36-37
- 2.3 分析方法37
- 3 结果与分析37-39
- 3.1 大学生自我中心、社会支持与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分析37
- 3.2 大学生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37-39
- 4 讨论39-41
- 4.1 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相关39-40
- 4.2 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结构模型40-41
- 5 小结41-42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42-45
- 1 本研究的结论42-43
- 2 本研究的创新43
- 2.1 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43
- 2.2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43
- 3 未来研究展望43-45
- 3.1 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实证研究43-44
- 3.2 对网络偏差行为增加实验设计研究44
- 3.3 对网络偏差行为进行在线调查44
- 3.4 增加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研究44-45
- 附录45-48
- 附录1: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初稿)45-47
- 附录2: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正式稿)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略论网络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周敏丹;李国华;;也谈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黄荣登;大学生“自我中心”性格的危害及其改变[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4 陈熙维;;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5期
5 耿丽萍;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5期
6 张伟;;大学生自我中心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42期
7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8 雷雳;李冬梅;;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10期
9 马静;王有智;;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10 杨喜添;涂敏霞;吴冬华;;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社会支持[J];青年探索;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5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