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及其德育意蕴

发布时间:2022-01-10 03:22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斯洛特的"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与其整体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体系互为基石。斯洛特强调:主体自身的道德价值与他人的道德价值之间须是平衡性的对称结构,但常识道德、康德义务论、功利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主体自身的道德价值,打破了该结构的平衡性及对称性。在分析批判常识道德、康德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斯洛特提出"美德论的对称论"以完成对该思想的论证。该思想不仅在伦理学领域,而且在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学校德育范式转型层面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的理解、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层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章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2018,45(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的美德伦理学根基
二、“偏斜的仁慈结构”与“自我—他人不对称性”问题
三、常识道德对主体道德价值的低估
四、康德义务论对主体道德价值的低估
五、功利主义对主体道德价值的隐性低估
六、“美德论的对称论”:“自我—他人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之道
七、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 如何证明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
    (二) 学界对“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在道德教育应用中的评价是什么?
八、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性”思想的德育意蕴
    (一) 对德育实效的内涵理解应更为深刻具体
    (二) 对德育内容的选择应“回到美德本身”
    (三) 对德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更为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差等之爱”与“博爱”[J]. 董平.  哲学研究. 2015(03)
[2]走向情感主义:迈克尔·斯洛特德性伦理思想述评[J]. 方德志.  道德与文明. 2012(06)
[3]斯洛特“自我—他人不对称”观点批判[J]. 赵永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斯洛特的美德伦理学及其心理学预设[J]. 李义天.  伦理学研究. 2009(03)
[5]斯洛特的不对称性思想[J]. 张光华.  伦理学研究. 2008(03)
[6]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 鲁洁.  教育研究. 1994(06)



本文编号:3579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579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