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S县“特岗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23:14

  本文关键词:S县“特岗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村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教师的补充主要以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民办教师为主。农村师资基本稳定,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正式教师和民办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不大,农村教师队伍相对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义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和教师招聘方式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以县为主”,教师编制化管理逐步实施。原有农村教师遗留问题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优秀人才难以流向农村,农村教师补充渠道不畅,退出机制不健全。 进入21世纪,城乡差距拉大、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计划生育出生人口减少、农民外出打工流动等社会因素让农村教育越发引人担忧。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师范生源素质下降、农村教师补充困难、不断增长的农村教师系统内和系统外流动,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每况愈下。农村教师老龄化、教师结构失衡及结构性缺编普遍,农村教师严重短缺且不稳定、农村音体美教师严重短缺等方面尤为突出。农村教师问题不仅受到教育研究群体的高度重视,更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急需得到逐步改善和解决。 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中编办联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7年来“特岗计划”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设岗县的师资问题,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教师的整体配置状况,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为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囿于现实环境,特别是设岗县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特岗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引发了较多的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对“特岗计划”的实施现状展开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特岗计划”政策的理论支撑,深入扩展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理论,同时促进“特岗计划”在设岗县更加科学和顺利地实施。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首先概括了S县“特岗计划”的实施背景,对其社会经济基本概况、义务教育基本概况和义务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次,从两方面介绍了S县“特岗计划”的实施现状,一方面总结了“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效,另一方面从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编制落实情况、教育教学工作、日常生活、岗前和在职培训以及特岗教师队伍稳定性六方面归纳S县“特岗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再次,从“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来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提高工资待遇落实社会保障、规范政策内容细化执行依据、开拓继续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工作和生活坏境、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加强人文关怀和探索异地互换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S县 特岗计划 实施现状 问题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4
  • 一、问题的提出12-14
  • 二、相关研究综述14-20
  • (一)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14-15
  • (二)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15-20
  • (三)研究述评20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0-21
  • (一)研究思路20-21
  • (二)研究方法21
  • 四、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的创新点21-22
  • (一)选题的意义21-22
  • (二)研究的创新点22
  • 五、概念界定22-24
  • (一)特岗计划22-23
  • (二)特岗教师23
  • (三)特岗计划的实施23-24
  • 第一章 S 县“特岗计划”实施背景24-29
  • 一、 S 县社会经济与义务教育基本概况24-25
  • (一) S 县社会经济基本概况24
  • (二) S 县义务教育基本概况24-25
  • 二、 S 县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25-29
  • (一)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稳定性差25-26
  • (二)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任务紧迫26-29
  • 第二章 S 县“特岗计划”实施现状29-42
  • 一、 S 县“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效29-31
  • (一)补充了大批农村教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9
  • (二)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增添了农村学校的生机29-30
  • (三)创新了教师补充机制,提高了当地教师聘用质量30-31
  • (四)有力地推动了新课改的开展,外延效益初显31
  • 二、 S 县“特岗计划”的实施问题31-42
  • (一)工资待遇满意度偏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31-34
  • (二)入编信息公开不透明,设岗学校入编考核不健全34-36
  • (三)设岗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队伍管理松散36-37
  • (四)生活环境较为艰苦,特岗教师存在心理落差37-39
  • (五)教师培训效果差,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39-40
  • (六)特岗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离职隐忧大40-42
  • 第三章 S 县“特岗计划”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42-49
  • 一、 S 县“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内部因素42-46
  • (一)工资待遇制度设计不合理42-43
  • (二)入编制度不明晰,评价考核执行不力43-44
  • (三)培训工作缺乏长效机制,适切性不足44-46
  • 二、 S 县“特岗计划”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46-49
  • (一)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负担责任划分不合理46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和日常管理不健全46-47
  • (三)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令人堪忧47-49
  • 第四章 完善 S 县“特岗计划”的建议49-57
  • 一、提高特岗教师工资待遇,落实社会保障相关安排49-50
  • (一)强化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规范特岗教师工资发放49
  • (二)进一步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水平,建立切实有效的特岗教师特殊津贴制度49-50
  • (三)社会保障经费投入主体上移,完善特岗教师社会保障制度50
  • 二、规范明晰政策内容,细化相关执行依据50-52
  • (一)完善政策文本,规范明晰政策内容50-51
  • (二)细化考核执行依据,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51-52
  • 三、开拓继续教育体系,健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52-54
  • (一)明确经费支出主体,加强基层教师培训机构建设52-53
  • (二)建立特岗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连贯岗前和在职培训53
  • (三)完善培训内容及模式,增强培训的适切性53-54
  • 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特岗教师生活及工作环境54-55
  • (一)加大政府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特岗教师工作及生活环境54
  • (二)建立系统外的伙伴关系,多元筹资54-55
  • 五、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教师管理模式55-56
  • (一)合理制定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建立教师退出机制55
  • (二)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强化教师队伍日常管理55-56
  • 六、加强人文关怀,探索异地互换制度56-57
  • (一)开展心理辅导,加强人文关怀56
  • (二)探索异地互换制度,促进特岗教师合理流动56-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萍;杨公安;;我国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王智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易海华;刘济远;;“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薛爱月;;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5 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6 赵准胜;张德利;;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研究——基于吉林省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2期

7 汪文华;;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2012年02期

8 袁桂林;许林;;解读“特岗计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09期

9 邬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10 贾涛;;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3期


  本文关键词:S县“特岗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66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