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20:04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很少涉及社会性别视角。多元交错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与阶层问题密不可分。性别意识与社会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且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的。本研究以流动儿童的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研究为切入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结果如下: 1、流动儿童性别意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流动儿童性别意识在性别及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女生性别意识显著高于男生。流动男童性别意识越强,越不容易有心理问题;流动女童性别意识越强,越容易有心理问题。 2、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整合水平较高,同化和分离比例基本持平,边缘化所占比例较小。年级越高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身份认同上越倾向于分离和边缘化。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间越长,对城市身份的同化水平越高。父母文化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水平就越高。父母为管理人员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同化水平较高;父母为农民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的分离及边缘化程度最局。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略微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及情绪不稳定这四个维度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4、社会身份认同边缘化的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最强,且显著高于同化认同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边缘化认同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最突出,分离认同者比同化认同者心理问题更突出,边缘化认同比同化认同适应不良程度更高。性别意识的好坏对男女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对流动女童影响尤甚。不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流动儿童,在性别意识上有显著差异,其中边缘化认同的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最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流动儿童的性别意识现状及社会身份认同困境;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流动儿童作为社会阶层分化中的较低阶层,在教育中所面临的教育不公;运用多元交错理论,分析流动儿童身上的阶层、性别符号所带来的多重困境。并提出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促进民工子弟学校向正规化发展、给予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以积极差别对待等措施来保证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阶层上的教育公平;通过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教材中性别偏见的规避等措施来保证男女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流动儿童 性别意识 社会身份认同 社会性别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11
  • 一、阶层与性别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8-9
  •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身份认同面临困境9-10
  • 三、流动儿童研究中性别视角的缺失10-11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1-12
  • 第三节 概念界定12-14
  • 一、流动儿童12-13
  • 二、社会身份认同13
  • 三、性别意识13-14
  • 四、心理健康14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一、关于儿童性别意识研究14-15
  • 二、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研究15-18
  • 第五节 研究框架18-2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20-26
  • 第一节 理论基础20-23
  • 一、社会性别理论20
  • 二、多元交错理论20-22
  • 三、社会认同理论22-23
  • 四、社会资本理论23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3-26
  • 第三章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状况26-39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26-28
  • 第二节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状况28-31
  • 一、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总体状况28
  • 二、流动儿童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28-30
  • 三、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的线性回归分析30-31
  • 第三节 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状况31-33
  • 一、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的总体状况31-32
  •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关系32-33
  • 第四节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33-37
  • 一、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33-34
  •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34-37
  • 第五节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37-39
  • 第四章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9-48
  • 第一节 流动儿童的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39-43
  • 一、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9-40
  • 二、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困境依然存在40-42
  • 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隐患42-43
  • 第二节 影响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健康的因素43-48
  • 一、教育理念层面:阶层差异与性别偏见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43-44
  • 二、制度政策层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44-45
  • 三、教育实践层面:性别平等教育尚未进入流动儿童教育领域45-48
  • 第五章 赋流动儿童教育以教育公平之路径探讨48-53
  • 第一节 理念层面: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与最终目标48-49
  • 第二节 制度政策层面:教育政策的变革是教育公平的推动力49-51
  • 一、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增强流入地公共教育吸纳流动儿童的能力49-50
  • 二、促进民工子弟学校向正规化发展50
  • 三、根据弱势补偿原则,给予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以积极差别对待50-51
  • 第三节 实践层面:践行性别平等教育,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51-53
  • 一、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51
  • 二、教材中性别偏见的规避51-53
  • 结论53-54
  • 附录:流动儿童调查问卷54-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2 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

3 王雪峰,高畅;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6期

4 李慧英;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3期

5 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J];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1期

6 阎玉芳;;浅析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问题——以城市外来人口受教育中的困境为例[J];传承;2011年20期

7 史秋霞;王毅杰;;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祖嘉合;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邹泓;刘艳;李晓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10 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91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