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因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因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研究要满足对现实的回应。面对当下由教育外部环境诱发的众多教育内部问题,在教育可控的范围内如何理解教育、践行教育,是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应该反思的问题。本论文选取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对我国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探寻、研究一种具有广泛正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是怎样产生”这样的路径来为在上文所说的环境下“如何理解、践行教育”的反思提供资源和思维方式。故此,本研究主要从重视主体的还原性视角,对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成因进行探析与比较。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人格”这一核心概念、同时也是研究的线索和关键词进行界定。第二、三、四是二人教育思想的成因进行探析与比较。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发几点反思。 第二章,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征及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探析比较。要明白二人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就需要根据因果关系,由已经存在的现象,即“果”,顺藤摸瓜地找出“因”来。这个“果”就是二人业已形成的教育思想,它的最近因就是二人对“教育”、“人”、“世界”等的独特的认知,前者正是因着后者而形成。所以,在寻找教育思想成因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分析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本论文中二人“教育思想的果”又包括两个部分,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前者在对二人基本情况的叙述中展现,后者归在成因比较部分。 第三章,二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和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探析比较。过去对二人的研究往往是通过他们的著作来探析其教育思想,本文旨在通过两位教育家的生活来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二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所表现的行为和形成的思想来自于内外两个世界的作用,外部世界是外缘,内部世界是种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归根到底来自于内部。故此,在探析了他们二人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探析二人独特的从教前经历中自我实现与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并需要探寻二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对内部世界的影响及其异同。 第四章,二人从教后教育思想发展变化的原因探析比较。从教后,二人教育思想的变化差异性大于相似性:陶行知是因为面临国家内忧外患的国情,教育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处在相对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第一、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质,即对人本身的关注。而相似的人格又使二人表现出相似的外显行为,即求真、勤学、好思。第二、在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从教后教育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情这一外力所起的作用在于给二人人格内涵潜在性的现实化提供环境,使二人在主体性活动中有需要面对这一中心问题,从而使从教后二人的教育实践和思想随之发生变化,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不同的表征。第三、这种人格特质是他们本自具有的,如种子一般一直含藏在身体里,一旦遇到适合其生长的机缘,这些含藏的种子就会被激活并生长发育起来,而二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每次的经历都在加强这种滋养的力量。
【关键词】:陶行知 苏霍姆林斯基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43
- 一、 选题缘由11-13
- (一) 个人研究兴趣11-12
- (二) 回应现实问题12-13
- 二、 选题意义13-14
- (一) 理论意义13
- (二) 实践意义13-14
- 三、 文献综述14-38
- (一) 国内外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情况14-27
- (二) 国内外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情况27-36
- (三) 国内外有关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的情况36-38
- 四、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8-40
- (一) 研究思路38
- (二) 研究方法38-40
- 五、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40-43
- (一) 研究的重点40
- (二) 研究的难点40-41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41-43
- 第一章 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之探析比较43-53
- 一、 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43-49
- (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43-46
- (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46-49
- 二、 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49-53
- (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49
- (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49-53
- 第二章 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比较53-77
- 一、 陶行知从教前经历及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53-65
- (一) 陶行知从教前的经历53-57
- (二) 陶行知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57-65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65-73
- (一)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生命历程概述65-66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66-73
- 三、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及人格形成的原因之比较73-77
- 第三章 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比较77-99
- 一、 陶行知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77-87
- (一) 陶行知从教后经历77-82
- (二) 陶行知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82-87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87-95
- (一)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后的经历87-90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90-95
- 三、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的成因之比较95-99
- 启示99-101
- 主要参考文献101-108
- (一) 中文类101-106
- 1. 著作类101-104
- 2. 论文类104-106
- 3. 网页类106
- (二) 外文类106-108
- 致谢108-11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文章110-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为桓;苏步青教育思想初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陈芳;论邓小平对列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张丽辉;论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关键作用和教育的基础地位──学习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4 覃壮才;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演变模式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03期
5 曹天禄;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陈亚玲;试论王国维的教育思想[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06期
7 廖雅琪;21世纪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上)[J];中医教育;2000年04期
8 杜军林,张玉琳;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的特色[J];理论与当代;2000年Z1期
9 金其桢;陆文君;;程朱教育思想今论[J];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10 臧志玲;当代国际主流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J];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试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的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吴端阳;;旅澳教育家梁披云的海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朱述;;唐文治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剑萍;;左宗棠教育思想散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松涛;;贾谊教育思想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禹志兰;张会军;;苻坚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木兰;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复燃烧的能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冲锋;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画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 刘京海;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上海市文史馆研究员 张人凤;教育思想有待深入研究[N];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孙肇伦;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3年
6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研讨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韩满玲 邓保中;双方教育思想的异同[N];光明日报;2004年
8 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敏勤;发展中的蔡林森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吴莹;挖掘教师潜能 让耀眼的教育思想落地开花[N];天津教育报;2013年
10 赵明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校长教育思想的力与美[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晓;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2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顾玉军;明清时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莹;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运昌;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莹;蝶样美业:一份关于名校长的研究报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乔;杨东莼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郝艳茗;论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腾文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张瑞庆;章太炎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刘忠奎;论戴季陶的教育思想[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李海冬;邹鲁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谢德宝;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古希腊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程礼东;论戴季陶的童子军教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瑛鞠;梁启超启蒙教育思想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因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0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