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

发布时间:2017-06-08 21:07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主体双方在共同的交往中理解、沟通和对话。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即也是教育本身的表现方式。教育活动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它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对话的交互性,说明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由此形成二者关系的主体间性。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各自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而存在,同时也作为具有完整性的人而相互作用。这种关系包含着对个人独特性的承认和接纳,也包含着相互作用中精神的成长和丰富。 本研究从主体间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师生之间关系,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以“关系型思维”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以主体间性、建构主义等理论来作为研究视角和写作工具,探讨出适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师生关系和可行性路径选择。师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本体论意义,我们更关注的是师生关系本身的教育意义。那么,采用一种新型的关系模式和思维,“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思维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向度。 主体是具有主观精神的客观存在,具有主体性的人即是主体,并同时具备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权威引导是对教师权威的凸显,也是对主体的创造性的展现。而自主建构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和回应,人的主体性要求人在具有价值追求和实践意义中建构和发展。当然,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教育者身上,也同样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那么师生的关系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教育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育主体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它的提出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使之充分得以彰显,并成为认识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准则。
【关键词】: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权威引导 自主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24
  • 一、 问题的提出8-10
  • 二、 研究的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应用价值11
  • 三、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20
  • (一) 国内师生关系研究11-13
  • (二) 国外师生关系研究13-15
  • (三) 有关权威引导的相关研究15-18
  • (四) 有关自主建构的相关研究18-20
  • 四、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20-22
  • (一) 研究的视角20-21
  • (二) 研究方法21-22
  • 五、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22-24
  • (一) 方法论的转换22
  • (二) 观点上的突破22-23
  • (三) 范式的转换23-24
  • 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基础24-33
  • 一、 主体间性思想的历史演进24-27
  • 二、 主体间性的定义27-28
  • 三、 主体间性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28-32
  • (一) 传统师生关系28
  • (二)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属性28-29
  • (三)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形态特征29-32
  • 本章结论32-33
  • 第二章 权威引导33-41
  • 一、 权威引导思想的历史追溯33-35
  • 二、 权威的特性35-36
  • 三、 权威与权力、自由36-37
  • 四、 权威引导的概念界定37-39
  • 五、 权威引导的确认39
  • 六、 权威引导的意义39-40
  • 本章结论40-41
  • 第三章 自主建构41-50
  • 一、 自主建构思想的历史追溯41-45
  • (一) 自我认识的发展与演变42
  • (二) 现代教育的困惑与危机42-44
  • (三) 自我主体性的凸显44-45
  • 二、 自主建构的界说45
  • 三、 自主建构与权力、自由45-46
  • 四、 自主建构的实现46-50
  • (一) 自我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47-48
  • (二) 自我的“生成着的”、“未完成的”和“面向未来而存在的”48-50
  • 第四章 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及作用机制50-58
  • 一、 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探讨50-52
  • (一) 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50
  • (二) 师生间相互价值诉求的需要50-51
  • (三) 交往的双向性51-52
  • 二、 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52-54
  • (一) 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52
  • (二) 有效对话达成的路径52-53
  • (三) 理解——达成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基础53-54
  • 三、 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作用的优化54-58
  • (一) 关涉人的美好生活54
  • (二) 历史—文化承载教育的内容54-55
  • (三)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55-56
  • (四) 正视价值冲突56
  • (五) 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56-57
  • (六) 践行教育的实践57
  • (七) 更新教育的目的57-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5
  • 后记65-66
  • 个人简历6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4 金生

本文编号:433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33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