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中国欠发达农村地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公共空间的退却——基于晋西石楼县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7-07-30 06:09

  本文关键词:中国欠发达农村地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公共空间的退却——基于晋西石楼县的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撤点并校 移民并村 公共空间


【摘要】: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撤点并校与移民并村有着一定的政策联系。撤并后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居住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撤点并校的幅度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公共服务支持进一步减少。无论是自然村落还是移民村,公共空间进一步退缩,地方政府与农民关系模式呈现缺位互动和在场互动兼有的特点。在撤并的政策设计中表现出强烈的经济和效率取向,而忽略了学校设施所包含的社会和文化意味及其对于村庄的群体象征意义。乡村学校是农村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民的公共生活从包括乡村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公共场所开始。保留、发展和改革包括农村学校在内的公共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加强农民自我组织能力,恢复和重建农村公共空间,整合农民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农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撤点并校 移民并村 公共空间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实证研究”(2012WZD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当前农村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0YJA880201)
【分类号】:G527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和个案的选取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农村社会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先赋”关系(ascribed status)一直承担着农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功能,这种关系保证了农民通过亲缘和地缘网络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本以弥补前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20世纪50年代后期,公社开始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新民;王旭升;;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对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J];国际新闻界;2009年04期

2 周尚意,龙君;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3 王玲;;乡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区整合——以川北自然村落H村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4 李小云;孙丽;;公共空间对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江西省黄溪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4期

6 王春光,孙兆霞,罗布龙,罗霞,袁葵,张定贵;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浙江学刊;2004年01期

7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06期

8 陈丽琴;;农村公共空间的退缩与女性的政治参与——对湖北省S村公共空间的分析与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哈贝马斯;符佳佳;;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J];哲学动态;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海涛;;习惯规范与民间契约:冲突与弥合——以民国华北地区的雇佣关系为切入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崔燕珍;姚莉;;农村社区级公共物品的自发供给需要具备的条件——基于皖南J村和C村的个案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5 赵谦;;流出地村民自治状态之双视角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6 吴限红;;转型时期村落精英的角色变化与风险承担[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7 赵谦;;流出地村民自治困境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8 李天翼;;镇山村“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董传岭;;晚清山东自然灾害与农业经营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李望根;;文化多元主义语境下的普遍主义——以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士俊;;农村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利益诉求 从杜赞奇“经纪模型”视角的考量[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兆辉;崔莎;;论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精英的作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青;乡村政治精英与公共服务供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春;自然村落: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童星,崔效辉;由强制性关系到契约性关系——试论农村经济交易基础的变更[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4 刘老石;;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J];开放时代;2006年04期

5 朱海龙;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5期

6 肯尼斯·纽顿,杨松;社会资本与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02期

7 李小云;孙丽;;公共空间对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江西省黄溪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兼论改革前后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轨迹[J];人文杂志;2004年06期

9 杨震林;;北方“饭市”的衰落与乡村传播变迁[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24期

10 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592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92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