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及运用
发布时间:2017-08-18 12:14
本文关键词: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及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化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现状却令人堪忧。尤其是近年来,在未成年群体身上发生的一些令人咂舌的严重事件,诸如弑母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同室下毒事件等等,不觉让人为之震惊。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深入反思,寻求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的途径。当今未成年群体的道德现状主要是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德育的低效化等方面共同导致的。分析我国现行德育模式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和生活相脱离,导致未成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生活和德育相脱离,缺少了道德的调节,导致社会风气不如人,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成为低效、无效的“劳动”。因此要改变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就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善于把握、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和契机,在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品德)课中回归生活,对学生进行有“生活意义”的道德教育。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生活德育理念,即在德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资源和情景,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 生活德育是当前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解决了传统德育模式下的诸多弊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大大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活德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在家庭、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运用生活德育理念,探索道德教育的得当之法。 确立和发展生活德育的理念,首先明确生活德育的内涵、界定“生活”的范围和阐释生活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是在德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资源和情景,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其中对“生活”的界定,不能无限扩大其范围,要限定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语境下,所以这里的“生活”应是经过筛选的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生活与道德、德育密不可分,,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德育是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同时道德、德育也为我们追求生活的完满提供着有力保障。 其次探索生活德育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理论基础。生活德育是在批判和反思知性德育弊端的基础上兴起的,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道德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深受社会进步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随着生活教育理论的分化和发展,生活德育理念应运而生。生活教育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国教育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的自然教育理论开启了现代教育的新思潮;裴斯泰洛齐受卢梭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先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一观点,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创始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理念,强调教育是具有生活意义;而他的学生陶行知则把老师的理论颠倒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强调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生活德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到今天已成为道德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课题。纵观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从最初的价值追问、内涵研究、理论基础的研究,到后来对其范式、策略、实施模式等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对生活德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升温,“生活德育”被广泛地提及和应用。此时有学者夸大生活德育理念的作用,全盘否定传统德育模式,造成了生活德育的滥用,这无疑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这种现象引来诸多学者们重新审视生活德育,对生活德育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进行再次论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德育理念,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最后,通过对生活德育理论上的研究,探索其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实践运用。目前文献中,对生活德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理论上的探索为多,真正的实践较少,不成体系。生活德育的实施要在和谐的关系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道德情景,引导学生追求完满的生活,并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道德评价。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发挥生活德育的优势,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在推崇生活德育的同时,也不要全盘否定知性德育,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活德育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知性的理论依据。当前对于生活德育理念的确立,既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大量的实战经验,以构建较为成熟的生活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 生活德育 内涵 理论基础 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0
【目录】:
- 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17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 选题目的11
- 2. 选题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5-16
- 1. 研究思路15-16
- 2. 研究方法16
- (四) 创新点及不足16-17
- 1. 创新点16
- 2. 不足16-17
- 一、 生活与生活德育概述17-22
- (一) “生活”的阐述及界定17-18
- 1. “生活”的阐述17
- 2. “生活”的范围界定17-18
- (二) 生活与道德、德育关系的研究18-20
- 1. 生活与道德的关系18
- 2. 生活与德育的关系18-20
- (三) 生活德育的内涵20-22
- 二、 生活德育兴起的原因及理论基础22-27
- (一) 生活德育兴起的原因22-23
- (二) 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23-27
- 1.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23
- 2. 裴斯泰洛齐的实践教育理论23-24
- 3.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24-25
-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25-27
- 三、 生活德育的运用研究27-37
- (一) 生活德育的实现方式27-28
- 1. 建立和谐的关系氛围27
- 2. 营造真实的道德情景27
- 3. 引导完满的生活追求27-28
- 4. 建立综合的评价机制28
- (二) 生活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28-33
- 1. 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30-31
- 2. 利用好犯错误的契机31-33
- (三) 生活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33-37
- 1. 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3-35
- 2. 学校其他活动中的运用35-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41-43
- 后记43-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年04期
2 祁振伟;杨松峰;;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世界”[J];中国德育;2007年06期
3 张玉茹,许惠芬;情境体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4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黄建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6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694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9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