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运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17 13:31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运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现代化 学术史 知识社会学 话语研究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兴起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是中国当代教育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如今,仍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教育现代化”可以被视为官方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宏观发展的核心目标,围绕“教育现代化”的学术讨论,可以称之为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学术运动。这场教育学术运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学者之众以及关涉问题之多,都是其他中国教育研究议题难以比拟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是对这场教育学术运动的一个“再研究”,研究将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知识生产的特定事件,利用相关社会学实证方法,将其放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勾勒其自身呈现的学术演化轨迹,考察这场学术运动与其他社会性因素(如政治、教育实践、学术建制、“三个面向”等)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这场学术运动的得失,展现中国教育政策、学术研究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首先对研究的背景、选题缘由、理论框架、概念使用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研究第二部分对中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现代化话语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自身不具备一致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书写方式各异,和相关社会因素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研究第三部分对中西方一般“现代化”研究进行了一个考察,认为这些研究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同时与相关政治因素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研究第四部分具体考察了教育领域“现代化”的早期书写,并对其特点和产生背景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研究第五部分结合相关关键事件、主要行动者等,对“教育现代化”话语的形成、固定、拓展的这段复杂历史进行了考察。研究第六部分,从研究主题、理论来源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书写的图景进行了一个简要描述。研究最后对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学术史 知识社会学 话语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9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二、文献综述13-19
  • (一) 中西方“现代化”研究中的相关反思和学术史建构14-17
  • (二) 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相关综述及反思17-19
  • 三、研究理论框架——知识社会学路径的话语研究19-25
  • (一) 话语研究和福柯意义上的话语研究19-21
  • (二) Berger和Luckmann知识社会学及其困难21-23
  • (三) 结合的尝试:知识社会学路径的话语研究23-25
  • 四、具体研究设计25-29
  • (一) 研究概念界定及使用立场25-26
  • (二)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26-27
  • (三) 具体研究方法的讨论27-29
  • 第二章 中西方“现代化”话语脉络的考察29-42
  • 一、英文世界中的“Modernization”词源及词义演变考察29-31
  • 二、中国上世纪早期的“现代化”话语考察31-34
  • (一) “现代”概念在中文世界中的“缺席”及引入32-33
  • (二) 作为公共话语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大讨论33-34
  • 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现代化”话语考察34-38
  • (一) 新中国“现代”的重新分期及历史的重新书写34-36
  • (二) “四个现代化”话语的诞生和垄断36-38
  • 四、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8-40
  • 小结40-42
  • 第三章 中西方学术领域一般“现代化”研究的考察42-53
  • 一、西方“现代化”研究42-46
  • (一) “现代化理论”运动的兴起及其问题43-44
  • (二) “现代化理论运动”的社会解构44-46
  • 二、中国“现代化”研究46-52
  • (一) 中国早期“现代化”学术书写“缺席”现象的考察46-47
  • (二) 一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概貌47-52
  • 小结52-53
  • 第四章 中国教育领域早期“现代化”话语53-63
  • 一、民国时期“现代化”和教育的早期结缘53-56
  • (一) 张彭春、陶行知和中国教育领域“现代化”的早期书写53-54
  • (二)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化大讨论”中的“教育”问题54-56
  • 二、新中国初期教育领域“现代化”书写的缺席及初步展开56-59
  • (一) 教育属性界定和教育领域“现代化”书写的缺席56-57
  • (二) 全国科学大会和“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书写的回归57-58
  • (三)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58-59
  • 三、“三个面向”和中国教育领域“现代化”书写的继续展开59-62
  • (一) “三个面向”的出台59-60
  • (二) “三个面向”与之前教育领域“现代化”政策表述的异同60
  • (三) “三个面向”对教育领域“现代化”书写的推动60-62
  • 小结62-63
  • 第五章 “教育现代化”的诞生及学术书写的“大生产”时代63-77
  • 一、上世纪80年代教育学术领域对“三个面向”的回应63-69
  • (一)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现代化”书写的三种范式63-65
  • (二) 早期“教育现代化”学术书写(1983-1993)65-69
  •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现代化”话语的固定69-74
  •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作为国家意志的“教育现代化”69-70
  • (二) 专家参与和“教育现代化”话语的“内输入”70-71
  • (三) 后续的政策文本中“教育现代化”表述的缺席和重现71-74
  • 三、93年后大生产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学术书写74-76
  • (一) 官方层面的课题规划引导74-75
  • (二) 教育学术界的响应75-76
  • 小结76-77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书写图景的描述77-82
  •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主题78-79
  • 二、研究的理论来源79-80
  • 三、研究共识和“主题驱动”80
  • 四、研究方法80-82
  • 第七章 结论和反思82-86
  • 一、研究主要结论82-84
  • 二、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84
  • 三、研究的主要不足84-86
  • 主要参考文献86-94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成果94-95
  • 后记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琴;表征、情境与视角:——古典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知识、社会与意识形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戴·法尔克;吴长义;;当代荷兰社会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6期

3 姚大志;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哲学的实质和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5期

4 于海!上海;世界充满意义 实在渗透知识[J];社会;1998年02期

5 胡建新;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与启示[J];求索;2001年06期

6 徐岱;;知识人的言说背景:一个知识社会学命题[J];博览群书;2003年03期

7 金美福;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价值[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吴兰平;知识社会学:大学教师角色研究的新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5期

9 周超;科学哲学的终结——评布洛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顾洪梅;;浅谈知识社会学及其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刘云杉教授简介[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亮;;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一种知识社会学审理[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岳平;;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犯罪学的本体性研究——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6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晓番;;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左玉河;;张东荪哲学思想的渊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9 牟春;;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耀南;“知识社会学”在中国[N];光明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晋悦;黄平:学着做一个思想的弄潮儿[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吴彤;马克思实践思想在科学社会学中的体现[N];学习时报;2008年

5 刘啸霆;从大众哲学到专业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刘华杰;科技会把人类带向何方?[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杨俊一 安维复 陈新汉 王天思 崔宜明 本版作者均是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社会哲学视野里的和谐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陈岸瑛;在马克思与福柯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陈香;我们的怀念与期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文;作家与买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瑞;学术与时势:对作为公共学术运动的中国大陆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1990-2000年代)[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姚国宏;权力知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善根;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D];上海大学;2008年

9 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D];复旦大学;2008年

10 丁五启;当代西方社会认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义;知识的产生与演进: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剖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夏波;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D];安徽大学;2004年

3 高水红;教科书话语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阳;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运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秦发盈;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二元对立的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彩琴;对中小学教材的知识社会学审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施佳;知识—权力动态互补论: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8 徐桂权;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新闻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赵超;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及对法国知识社会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赵斌;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中的科学[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9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69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