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7:0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 活动中心 交往 功能 空间 设计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由此带来高校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也推动了校园建设的步伐,于是各地高校开始兴建大学城,高校校园建筑得到迅猛发展。大学生活动中心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也在这个校园建设浪潮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学校园基本没有独立的学生活动中心,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了附属于其他建筑的活动用房,这也是我国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前身。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我国大学生活动中心逐渐变成了高校建筑中与图书馆、教学楼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文化建筑类型。 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也相继提出了新的教育观点。教学理念由单纯的科学文化知识积累转变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单向填鸭式教学逐步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高校校园建筑也顺应这一变化加强对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大学校园的“客厅”,代表着整个学校的文化和精神气氛。作为校园的“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完成第一课堂学习任务以外的补充,承载着主要的课余交往活动。因此,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要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层次、复合化空间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发生为主要目标。 为了使大学生活动中心更好的为学生的交往活动服务,本论文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空间中使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对空间的功能性需求。所以在本论文首先是对活动中心的使用主体--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活动特征分析,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研究的心理学支撑,总结出了当代大学生向往交往的心理诉求和各种心理特征,进而分析了各种心理特征支配下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功能空间需求。在了解这些需求的基础上吸纳了国内外学生中心实际工程案例的设计优点,归纳出有实际意义的设计要点。希望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 活动中心 交往 功能 空间 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4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1.1 课题研究背景8-9
  • 1.1.2 课题研究意义9-10
  • 1.2 课题研究方法10-11
  • 1.3 本章小结11-14
  • 第2章 大学生活动中心概述14-20
  • 2.1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概念14
  • 2.2 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发展概况14-17
  • 2.4 我国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17-19
  • 2.5 本章小结19-20
  • 第3章 高校校园内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特征20-24
  • 3.1 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20-21
  • 3.2 大学生交往行为特征分析21-22
  • 3.3 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空间需求22-23
  • 3.4 本章小结23-24
  • 第4章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模糊空间”解读24-27
  • 4.1 “模糊空间”概述24
  • 4.2 “模糊空间”的心理效应24-25
  • 4.3 “模糊空间”对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指导意义25
  • 4.4 本章小结25-27
  • 第5章 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27-40
  • 5.1 大学生活动中心外部交往空间设计27-33
  • 5.1.1 大学生活动中心外部交往空间的功能组成27
  • 5.1.2 大学生活动中心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27-33
  • 5.2 大学生活动中心内部交往空间设计33-38
  • 5.2.1 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功能组成33-36
  • 5.2.2 大学生活动中心内部交往空间设计原则36-38
  • 5.3 本章小结38-40
  • 第6章 大学生活动中心方案设计40-47
  • 6.1 项目概况40
  • 6.2 项目分析40-41
  • 6.2.1 设计定位40-41
  • 6.2.2 创新改变41
  • 6.3 项目概况41-46
  • 6.3.1 从校园文化中吸取灵感,创造出建筑语汇和基础形态41
  • 6.3.2 体现建筑内部有机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41-42
  • 6.3.3 建筑使用功能多元化42-46
  • 6.4 本章小结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图片来源50-53
  • 致谢53-54
  • 附件54-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伟;张靓涵;;民间图书馆与乡村少儿阅读推广——兼以“新世纪梦想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01期

2 周育名;李金明;吴宁;;试论温拌沥青混合料发展前景[J];石油沥青;2011年01期

3 李振民;张呈琮;;河北省交通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4 张春昕;;辽宁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9期

5 王京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J];攀登;2010年04期

6 张国亭;;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张晓华;梁俊奇;;Rough集理论在社会软环境中的应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林霓裳;吴宝华;杨菊超;;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分析[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年02期

9 王幼松;杨胜志;张友全;张雁;;基于可持续理论的广东省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年Z3期

10 包平;黄江娓;;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规模变迁为例[J];图书情报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7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9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09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